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青年交流團之參觀都江堰水利工程



第三天早上,青年交流團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觀。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 1]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處。都江堰是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邊的古蹟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2000年,都江堰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

行程由秦堰樓開始,因為配合在都江堰正門附近吃午餐的酒家。

秦堰樓可180度遠眺大部份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王廟。它座落於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與都江堰渠首隔內江相望,奉祀着李冰父子,是一座四川本土信仰宮觀建築。它是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東漢,原為紀念蜀國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南齊建武年間(497年)改為「崇德祠」,改奉李冰石像。宋開寶五年(972年),增奉傳說中的李冰之子李二郎石像。二王廟大殿奉李二郎(二郎神),後殿奉李冰夫婦。當年汶川大地震時,二王廟整座被地震給震垮,如今的二王廟也是這幾年重新修復的。二王廟的匾額是由民國軍閥馮玉祥所題。
 
 


廟內石壁上刻有李冰傳下的「深掏攤,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口訣。深掏攤低作堰是嘉慶二十三年的作品,可是在汶川地震時,這面牆整個倒塌。目前牆上的字還是後來修復的工匠將碎片一片一片復原貼上,所以可以見到有許多裂痕。

廟另有送生堂、聖母元君殿、老君殿、魁星閣等。這是聖母元君殿。

安瀾橋是中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明代末被毀,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勾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19807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佈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224日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嘴,是用來把岷江分為內、外江的重要分水嶺,因為形狀像魚嘴,因此得名。岷江受到魚嘴的作用,分為西側的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也是主流;東側的內江則是人工開鑿的河道,主要用於灌溉。也就是因為這個分水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飛沙堰,作用是疏洪排沙,如果內江的水量過多,飛沙堰會將超過灌區所需的水排入外江,使他回到岷江主流,避免成都平原受到洪澇。

寶瓶口,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

伏龍觀,奉祀中國戰國時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現存的三重殿宇,均為清代重修。19807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佈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224日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汶川大地震中伏龍觀受到重創需要維修。

 
伏龍觀大殿奉有1974年在江心發現的李冰石刻雕像。石像刻於東漢建寧元年(168年)。

 
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1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寬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寬0.7米;插高0.28米,寬0.25米,插把長1.34米。石像頭部已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一。

 
正門入口。
 

南橋。坐滿乘涼的市民。這裡可以看到從都江堰流過來的水。如果有留意之前一篇的網誌,就可看到從酒店向外望的夜色及亮了燈的南門。

是日在南橋附近的吃餐。餸菜不停來,吃不完,有點浪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