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對本地集郵的一點心聲

我從小至今都有集郵,能長時間維持這興趣都是一股傻勁,耐性及對郵票帶出的歷史的探求。我相信不少當年與我一同集郵的同學現在已經放棄了此活動。

要維持集郵,其中一樣條件是有一個廣闊的家庭及生活社交圈,特別是有親朋戚友在海外居住。否則,家庭收到的信不是香港本地信就是水電煤的繳費單,只會收到一些香港一式一樣的郵票而且數量很少。久而久之自己自然提不起動力再集郵。

幸好兒時有親戚曾在內地郵局工作,可以送一些新發行郵票給我。自己有一段時間結識了三數個筆友可以交換郵票或取得外國郵票,同時過去認識的一位教會神父亦將多年通訊所獲得在信封上郵票給我,以致有一段時間可以收集一些用過的郵票。父母亦不反對我花錢購買香港發行的郵票。更重要的是中學設有集郵學會,可以與志同道合者交流集郵心得及交換郵票。

眼見近年兒童及青年未必熱愛以書信交筆友,生活圈又未必有收集郵票的來源,已經基本上難以形成一種集郵風氣。如果單單以金錢買郵票及首日封,一來家長又未必認同每次發行都買,二來家長如果沒有集郵知識,又會亂買一通,子女自然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日後對郵票及其它郵品的保養及收藏。

本應香港郵政一為增加郵票銷量,二為在社會增加集郵人士作長遠的財政支持,應大力推廣集郵知識。不過,可能郵政高層及在集郵及郵票發行工作的郵政員工沒有多少是熱愛集郵,所以感覺上在集郵教育及推廣的工作有限。往往是著眼於發售特別設計的郵票這個點子上。

 
至於民間的集郵會,又出奇地是小圈子團體,真正在全港普及層面推廣集郵有限。例如一年一次香港郵學會的郵展,除了在其英文網頁有介紹(其實其網頁只用英文而沒有中文),沒有甚麼其他宣傳。它只聯繫香港郵政提供最新一套郵票的介紹。於我,沒有甚麼點子。


而香港郵政在會場提供一個長方型紀念印,亦已經不會為貼了郵票的郵品由郵政職員即場蓋印。更不會發行郵展紀念封。其實近年香港郵政已甚少參加世界各的的郵展,即使有參加及售買賣郵品,往往只提供一個紀念印,已不發行郵展小型張或郵展郵品。

作為集郵者,一是自己即場買由主辦的集郵會印製發售貼上郵票並己由香港郵郵政蓋銷的紀念封,或者自己用信封貼上郵票,寫上地址,蓋上長方型紀念印,再投入郵局的信箱或郵局內有圖案的集郵局信箱。那長方型紀念印只是紀念印仔,不應用來蓋銷郵票。香港郵政因提供此紀念印,才會在其網頁宣佈有關安排。可想而知不外乎是該集郵會會員或是有收取香港郵政集郵資訊的人士才知道有郵展。

展覽中的郵票/郵品,不少是資深會員所珍藏的本地或中國古老文物,另一些是十萬百千理以外非香港地區的郵品,這些珍品參加國際郵票展覽比賽固然是精彩的郵品,但對郵票門外漢、一般集郵水平的人士又或是年青人,試問他們有沒有能耐及興趣住足而花長時間觀看呢?是否做到推廣普及集郵呢?

現場所安排的郵票商全都是以售買外國舊郵票及郵品為主,可想而知青少年及初集郵人士又不太有興趣。大會可否安排一些售買香港或年份較近郵票的郵商,甚至是香港郵政在現場發售郵品呢?

另外,香港郵政只是幾年才辦一次大型郵票展覽,在那時候才略為向青少年推廣集郵及在展品加入一些青少年會有興趣的題材。而事實上,上一次香港郵政主辦的郵展規模己經縮少了,而且宣傳少了,海外來港售賣郵品的郵政機構亦減少了。青少年在集郵的得益可謂有限。

可想而知,年青一代在沉醉於使用電腦、互聯網及智能手機下,又沒有教育途徑亦沒有被激發興趣去參與集郵這個很有趣味的活動。集郵變成流於少圈子及慢慢萎縮的嗜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