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風雲變色:香港早期颱風」專題展覽


今次氣象預測指颱風妮妲較接近香港。在當今的天文台先進氣象預測設備,仍難免市民會批評天氣預測失誤。在百多年前的香港,颱風預測更加簡陋,在欠缺預防措施下容易引起巨大的風災。現在香港海事博物館正在舉行「風雲變色:香港早期颱風」的專題展覽,內容有官方最早記錄的1874甲戌風災風災及1906918日的丙午風災,展現出逾一個世紀前香港颱風的威力,以及歷年災場中英勇救人的場面。
 


早年預涮氣壓及颱風的儀器。


香港天文台在甲戌風災後的1883年成立,其中一項工作是提供颱風警告,但1906年颱風來襲時,天文台未有發出預警,引起極大傷亡。



首任天文台長杜伯克(William Doberck1852-1941)博士事後提早退休。其後天文台重新分析當年的天氣數據,發現那只是一股龍卷風,但極速襲港,導致當天早上8時才發出颱風信號黑鼓(Black Drum),早上840分已經要鳴風炮(約等如現在10號颶風信號。
 


 


丙午颱風在維港中間掠過,據統計近三千艘漁船和六百七十艘輪船沉沒,包括訪港的法國驅逐艦(Torpedo Boat Destroyer)「投石」(Fronde)號。該艦為拯救遇險的華人海員而遭一艘失控的蒸氣船撞斷兩截,五名法國船員墮海溺斃。
 

兩年後,本地的英國人社群為此建造一支方尖形石碑,豎立在距離沉船地點不遠的加士居道與佐敦道交界以作紀念。1969年因城市發展,石碑被遷往香港墳場。

香港聖公會會督暨聖保羅書院校長霍約瑟主教及四名學生當時乘船在屯門青山一帶傳教,及後在風暴中罹難。會督府內現仍有碑石紀念此事件。

由黃埔船塢到深水埗一帶沿岸,可以觀察到有大量船隻擱淺。海面上滿佈舢舨的殘骸和貨物。



大量建築物倒塌,道路損毀,市內窗戶碎片和各種殘骸堆積如山。卜公碼頭、皇后碼頭、天星碼頭的建築相繼倒塌。在卜公碼頭,一名男子在過馬路期間被大風吹入海遇溺死亡。許多貨倉和房屋的屋頂和外牆被吹倒。電車由於路軌被大量倒塌的障礙物阻礙而停駛,有電車電線和路軌損毀。山頂纜車在1810時後因樹木倒塌導致信號線損毀而停駛。
 

1906年的「丙午風災」威力之大,有報刊專題報導。

 
政府為了1906918日丙午颱風成立了調查委員會調查是否可以更早向船隻發出颱風信號(當時名為Black Drum)一事。報告在1907322日公佈。結果是從各種數據顯示是不可能早過當日早上8時發出颱風預警。

展期至20169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