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沙頭角邊境禁區

自從政府開放邊境禁區不少人都有將到沙頭角一遊在網誌介紹,但可以進入沙頭角禁區而又有在網誌介紹少之有少。最近便有機會進入沙頭角禁區。

進入沙頭角禁區不論是步行或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須持邊境禁區許可證進入警方在沙頭角公路的檢查站(2012年拍攝)。

1898年,英政府租借新界時,將沙頭角一條乾涸的河流劃為中英地界。直至1951年,因邊界的偷渡客及走私客甚為猖獗,香港政府遂將此處部份地區列為禁區,禁區居民出入必須出示禁區紙,而到訪的親友就須由沙頭角居民擔保,並申請有效期為一至四日的禁區紙。


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盡頭望向西南偏西。遠方是沙頭角禁區的檢查站(2015年拍攝)。
 
沙頭角邨
沙頭角邨(Sha Tau Kok Chuen)是香港房屋協會「郊區公共房屋計劃」第二個興建的公共屋邨,也是香港唯一一個位於邊境禁區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北區沙頭角墟內,是香港最北面的公共屋邨,由森蘭郭斯亞洲有限公司(Shankland Cox)Mott, Hay and Anderson Hong Kong Ltd H.A.Brechin & Company 聯手設計,大廈以T字型及L字型(轉角位)作平面規劃,其中大部份的T字型樓宇更是錯層式設計,而外貌以法國鄉村式房屋風格設計,窗戶比例則按香港鄉村房屋窗戶比例去設計,立面採用了橙色斜面瓦頂,素色灰泥(Stucco)修飾牆身,並裝上了鐵窗。

由於1988年沙頭角管制站擴建,香港房屋協會建設沙頭角邨,安置鹽寮下及菜園角受清拆影響的居民。














沙頭角邨使用中央石油氣。


沙頭角邨屋邨辦事處。

沙頭角邨互助委員會會址。 鹽寮吓村已不存在,甚麼村務委員會都只是「無牙老虎」(2015年拍攝)。

住宅單位內的設計也同時考慮到通風、採光、景觀的因素,單位除露台、廚房及浴室(附淋浴間)外,內部是沒有固定間格的,但窗戶位置已按預計的房間位置設定好,住戶可按需要分間成一房至三房單位。第123期由天順建築有限公司承建;而第4期則由方永勝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全邨共515-6層高住宅大廈,共662個單位,全部樓宇不設電梯,對殘疾人士或會構成不便。除16-27座採用特別設計外,其餘共分13款大廈設計及4款單位設計,每層24伙,共662個單位,分4期發展第1(1-19)242個單位,於19888月入伙,及第2(20-24)56個單位,於198812月入伙,第3(28-41)187個單位,於19899月入伙及第4(25-2742-51)177個單位,於19914月入伙。2014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到將沙頭角邨第4期隔壁的土地撥歸香港房屋協會發展出租屋邨之用。

沙頭角邨發展計劃內包括了:市鎮廣場、巴士總站、沙頭角公共圖書館、商店(邨內設有惠康超級市場,百佳冷凍食品、中國銀行沙頭角分行、餅店、士多、雜誌社、茶餐廳、屈臣氏)、邨內更設有多個兒童遊樂場、民政事務總署沙頭角社區會堂、幼稚園及沙頭角中心小學。
 
沙頭角公共圖書館。
 沙頭角社區會堂。
沙頭角邨的幼稚園。

房協更受政府所委託協助興建區內警署及小學(沙頭角中心小學)。邨中央有一座兩層高的沙頭角鄉村大樓。它原本是沙頭角消防局,但今天成為沙頭角郵局及選舉事務處的貨倉(2015年拍攝)。


沙頭角郵政局保留了伊利沙伯皇二世皇冠徽號郵筒(2015年拍攝)


沙頭角中心小學
沙頭角中心小學(Sha Tau Kok Central Primary School)成立是將該區五間學生人數減少的學校合併,它們是︰烏交騰覺群公立學校、鹿頸公立學校、萬屋邊萬和公立學校、麻雀嶺大華公立學校和漁類統營處沙頭角小學。1988年校舍落成,學校在2003年進行改善工程,加建新翼。學校樓高6層,設施包括籃球場、排球場、雨天操場、圖書館、禮堂、音樂室、視覺藝術室、英語室、多媒體學習室等(2015年拍攝)。
沙頭角分區行動基地(2015年拍攝)。

沙頭角消防局(2015年拍攝)。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大廈。該會成立於1965年(2015年拍攝)。




沙頭角的私人大廈(2015年拍攝)。新然樓落成於1970年,遠東發展沙頭角大廈落成於1977年,較沙頭角邨歷史更早。順隆花園在1999年才落成,是沙頭角禁區內較新的住宅大廈。

沙頭角新樓街1-22(2015年拍攝)

在鄉村反而更容易讓基督教會傳道(2015年拍攝)


雖然新樓街1-22號是一併興建,但每個門牌各有業主,個別房舍或有獨特設計(2015年拍攝)






新樓街122號的樓房只有兩層高,是擴建沙頭角墟而大約在1933年至1934年興建。古物詻詢委員會在2012614日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是香港現存最大的唐樓群。新樓街是昔日九廣鐵路沙頭角線的總站。該線在1928年停止營運。



鹽寮下
在新樓街這一列兩層高唐樓式建築外牆裝上了一塊「鹽寮吓」的路牌(從前街牌、村牌和地區牌以同一款牌展示)。鹽寮吓今天稱為鹽寮下。
 

從前沙頭角除了捕魚業還有曬鹽業。鹽田堤壆上早年已建有數間寮屋,而沙頭角海面則停泊很多漁民的船艇。1962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將大部分停泊的漁船吹沉。颱風過後,部分漁民在地勢較高的鹽田上搭建寮屋棲身,聚居者日漸增加,寮屋範圍擴大,一直伸展到海邊。鹽寮下村陸上的寮屋是一般木構鐵皮屋,而伸展到海邊的寮屋則為高腳棚屋。 
1985年政府重建沙頭角禁區,由房屋協會興建郊區公共房屋,同時清拆菜園角村及鹽寮下村兩個寮屋區,約2,200名鹽寮下村居民於19881989年獲分批安置入住沙頭角邨,隨即於1989年拆卸鹽寮下村。
 



沙頭角也有街市,只是仍在謍業的檔口不多。其中福記海味雜貨所賣的花膠、魚鰾、鹹魚等全部是自家製成,可以當成沙頭角手順。街市還有熟食市場,一碟客家雞飯只是$25。

車坪街公廁及浴室。昔日由於民居未必有浴室,政府才提供有關設施。今天似乎再沒有此需要。香港仍有33個公共浴室(32個連公廁),大多是昔日為市區唐樓而建。

車坪街(Chee Ping Street)從前英文是Carpark Street,即曾經有泊車的地方 (2015年拍攝)

沙頭角鹽寮下天后廟
位於沙頭角墟順隆街近海濱之處,建於嘉慶年間,原址在華界沙頭角沙欄下,1950年後遷至英界沙頭角圓敦山下。1993年再遷至現址。

天后宮是三間(再大一點)一進設計,沒有天井,屋脊和詹椽上下也沒有任何精巧的浮雕裝飾及故事人物,只見設計平實,氣勢大減。





由於天后廟只是一進設計,一般在廟入口右方的土地公公像只好獨立安放在天后廟左方的空地。

沙頭角墟另外有一間位於順興街的天后廟(近禁區警方檢查站),但由於位置較不顯眼,網上較少人提及而我是次沙頭角遊亦不知道。

位於沙頭角車坪街及新樓街各有一個香港警察檢查站檢查進出中英街的人士。


沙頭角公眾碼頭
沙頭角公眾碼頭位於沙頭角禁區內(使用者要持「禁區紙」),有街渡來往吉澳及鴨洲。舊碼頭建於1960年代,2004年開始重建,新碼頭位於舊碼頭的西面,於2007年落成。新碼頭建造費用約四千六百萬元,加建上蓋遮蔭擋雨及將原有的兩個泊位增加至四個,以應付日後的需求。它稱為香港最長的公眾碼頭。

政府規劃署曾建議優化區內二級歷史建築物新樓街唐樓、拓展文物生態旅遊、改善水上交通,並建議於周末及公眾假期開放沙頭角公眾碼頭供旅行團使用,每日旅客上限暫定五百人,方便遊客到荔枝窩、吉澳及鴨洲等生態價值高地方遊覽,更考慮在區內興建留宿設施,方便旅客。不過今天仍然諮詢及研究,不知結果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