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華人基督教墳場(九龍)/新九龍1號墳場(基督教墳場)(二)

這個鄭氏家族墓地是墳場內很少數面積較大的墓地。可以認知的名人是鄭幹生先生。



鄭幹生
鄭幹生先生網上資料不多,但網上資料有一則他聯同其他人集資成立先施公司資料。

1899年與澳洲華僑蔡興、馬永燦、郭標、歐彬、司徒伯長、馬祖容;美洲華僑鄭幹生、林敏良、李月林、王廣昌、黃在朝等集資二萬五千元,於翌年在皇后大道開辦中國首間不二價的先施百貨公司,成為董事之一。多年來不少公司董事是教會的熱心分子,其中更有是教會的長老、執事和值理。


陳遇宗
陳遇宗(1878-1953)名鵬超,字遇宗,廣東台山六村人。8歲隨母赴新加坡與在該地經商之父相聚,後回國讀書。1902年陳遇宗中舉人,1907年再赴南洋,1908年加入同盟會新加坡分會,1910年被委派組織同盟會澳門分會,任副會長及秘書,並主辦澳門閱書報社,藉著公開徵求社員,秘密發展同盟會會員。1911年陳氏與李天德等在香港創辦《民生叢報》,並參加黃花崗起義的籌款工作。武昌起義後,他參與策動前山新軍起義和香山縣政府反正,鼓舞了廣東的革命黨人,在香山起義的第三天,廣州也宣告光復;廣東軍政府成立後,任省臨時參議會議員、都督府樞密部參謀;1912年出任茂名縣縣長;二之革命後,曾隨朱執信從事反袁世凱及討伐龍濟光活動。

未幾,他卸去公務,投入商界,先後創辦香港愛群人壽保險公司、太和醫院、廣州愛群大酒店等。


愛群大酒店仿美國摩天大樓設計,是上世紀60年代前廣州最高的建築物,留下了李宗仁、孫科、于右任等人的翰墨丹青。抗日戰爭期間,他避居澳門,1953年在港去世。其墓碑在墳場P2級。


簡又文
簡又文先生(1896年-19781025日),字永真,號馭繁,筆名大華烈士,齋名猛進書屋,祖籍廣東省新會縣雙水鎮木江維新里。中國宗教學家、歷史學家(特別專於太平天國歷史)、基督徒,同時涉足中國政壇。

其父簡寅初先生是東南亞華僑,在新加坡先後加入中國同盟會及中華革命黨,致力革命,曾被孫文聘任為南洋籌餉專員,是國學家饒宗頤先生的老師。

簡又文先生自幼受父親影響,愛好文學,熱衷革命。上小學時,組織數名同學,在校內自編自寫壁報,鼓吹革命並張貼牆報。在廣州嶺南中學時,創辦《嶺南青年報》周刊。1917年,簡又文先生畢業於廣州嶺南學堂(嶺南大學的前身),後赴美國留學,入歐柏林大學。畢業時,獲歐柏林大學文學士學位。後升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獲得宗教教育科碩士學位。

1921年,簡又文歸國,在上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任文字事工(編輯幹事),為該協會的書報會編寫了《科學與宗教》、《宗教的人生觀》等書。1922年,討伐陳炯明先生後,孫科先生出任廣州市市長。簡又文先生被孫科先生任命為廣州市教育局局長。任職不到一年,因廣州市市長孫科先生調任他職而去職。

1924年春,簡又文先生受北京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聘任為燕京大學教授。在燕京大學期間,除了編譯圖書、寫作之外,兼治太平天國史。19255月暑假,簡又文先生自北京南下省親,經過上海、廣州,目睹五卅慘案、沙基慘案慘狀,即搜集各種公私記錄及報紙,避開英國警官搜查,回到北京後向北京政府外交部報告並向各方報導慘案情況。簡又文先生在燕京大學同情並支持革命,受到愛國學生愛戴,凡有愛國集會均請其前去主持並演講。當時政局混亂,簡又文先生留在燕京大學主持校務。

1926年秋,簡又文先生因為秘密參加反帝革命活動,被奉系及山東軍閥通緝,乃離開北京回廣東。此時,信仰基督教的馮玉祥將軍在五原誓師,加入國民革命陣營。因馮玉祥將軍需要政治工作人員,簡又文先生經孫科保薦,獲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委派,赴西北軍,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馮玉祥任總司令)外交處處長、前敵政治部中將主任、兼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西北軍政治工作委員,由此開始軍政界生涯。

1928年夏,國民革命軍攻佔北京(同年北京更名為北平),簡又文先生在西北軍的任務已完成,乃於1929年返回北平,負責「今是中學」的校務。不久,汪精衛的「改組派」和中央的關係公開破裂,孔祥熙先生保薦簡又文赴山東任山東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司長,負責調解宋子文先生與孫良誠先生的糾紛,彌合中央與馮玉祥軍的關係。

1931年,奉孫科先生之命,簡又文先生任國民政府鐵道部參事。不久,簡又文先生奉孫科先生之命,歷任國民政府秘書、省委委員等職。827日,就任廣州市社會局局長。任內,收教乞丐,辦「安老院」、「健濟院」、 「平民宮」,還興辦了平民學校、平民贈醫施藥處等慈善機關。1932年,為發展家鄉的教育,紀念先父簡寅初先生,簡又文先生捐資13萬元,在家鄉新會縣雙水木江村創辦「簡公寅初小學」。

19331月,孫科先生赴南京任立法院院長,簡又文奉命出任立法院第三屆立法委員。在任立法委員的十多年間,簡又文在香港、廣州、新加坡、上海等地,專心寫作。他將過去寄存在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及其他地方的圖書、文物全部遷至上海,集中在住所「寒園」,供學術研究之用。

不久,簡又文先生與良友圖書公司商談,創辦《人間世》半月刊,簡又文先生任社長,林語堂先生任總編輯,主要發表抒發性靈的小品文。簡又文還是上海中國文藝界協會發起人之一。1935年,簡又文先生撰成《太平天國雜記》一書,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35年,任吳越史地研究會評議員。簡又文先生翻譯英文版瑞典基督教牧師韓山文記載洪秀全堂兄弟洪仁玕之述說,簡又文先生將中文書名定為《太平天國起義記》,1935年出版。

1936年,簡又文先生創辦《逸經》半月刊,自任社長兼主編。《逸經》主要刊登文史類文章。當時,有篇稿件是《紅軍二萬五千里西引記》,簡又文先生認為這是篇報導史實的好文章,富文獻價值,便大膽採用,轟動一時。1936年,《逸經》創刊特大號出版,內容60多版,遠銷至雲南、四川等地及南洋、美洲、歐洲各國,歐美大學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長期訂購。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簡又文以「抗戰到底」為宗旨,創辦了《大風》旬刊,自任社長兼主編,共刊發102期。《發刊辭》中有四句詩:「《大風》起兮雲飛揚,雲蔽日兮日無光。仁風所及兮世界清涼,全民努力兮守四方。」日軍佔領南京後,在香港九龍的愛國人士成立港九青年救護團,簡又文先生任總務組主任,開展籌款等活動。

1938年冬,日軍佔領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將香港支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港粵灣總支部,吳鐵城先生任主任委員,簡又文先生任執行委員,負責文化工作。1939年初秋,在香港的文化界領袖人物成立文化協進會,簡又文先生出任理事會主任委員。當時,簡又文先生撰寫論文《太平天國文物》,此外還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組織展覽,展出161種文物。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期間,簡又文在香港負責抗日文藝宣傳的聯絡,後赴桂林。1942年,出任廣西省政府顧問,收集並整理太平天國史料。抗日戰爭勝利後,簡又文先生自桂林回廣州,任廣東省政府顧問,籌建廣東文獻館。19469月,任廣東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兼館主任,主編《廣東文物》雙月刊,助編《廣東叢書》。任內,在廣州西關的新居「至廬」興建「百劍樓」,收藏畫家高劍父的作品百餘幅,廣東名家的書畫及藝術作品千餘。19485月,主持舉行《太平天國文化展覽會》。

19493月,簡又文先生辭去全部職務,赴香港定居。1954年,獲聘為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後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通信研究員、台灣中國文化學院通信教授。同年,為粵劇花旦王芳艷芬編寫《萬世流芳張玉喬》劇本。19575月,應香港電台邀請,連續兩年在電台播講《太平天國故事》。196011月,獲聘為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負責專門撰寫《洪秀全載記》。1961年,八卷《洪秀全載記》編成。196210月及1964年初,先後兩度赴台灣出席第二屆亞洲歷史學家會議和史學會議。19648月赴美國,任耶魯大學研究院研究專員。其間,以英文著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史》一書,後在1973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返回香港後,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研究員。1966年,任香港各界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大會文物展覽小組委員會委員。1967年,對《洪秀全載記》進行修訂。1975年,《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史》一書獲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

19781025日,簡又文在香港九龍塘寅圃寓所病逝,享年83歲。其墓碑在墳場M1級。


蔣光鼐將軍妻子黃晚霞
蔣光鼐將軍(18881217日-196768)名憬然,廣東東莞人。191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十九路軍長,抗日名將,曾任十九路軍總指揮。


1932128日夜裡,突然傳來的槍聲打破了城市的寧靜,火光照耀了夜晚的天空。子夜時分,日軍兵分5路從閘北突然向駐守上海的19路軍陣地發動襲擊。擔負滬寧地區衛戍任務的第19路軍3個師共3萬余人,第60、第61師分駐蘇州、南京一帶,第782個旅駐守上海,在總指揮蔣光鼐將軍、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抗戰。著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可惜的是蔣介石要求退兵,戰事繼續亦不派援兵。日軍則不繼更換主帥及增派援軍。222日晚,蔣光鼐將軍被迫含淚下達全線撤退的命令。33日,“國聯”開會決定,要中日雙方停止戰爭。以后,大規模戰事基本停止。55日,中日簽訂《上海停戰協定》。事後,蔣介石決心對“違令”的19路軍加以整肅。58日,蔣光鼐將軍在杭州寫信給蔣介石,請求辭去19路軍總指揮職務。

19326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將第19路軍調離抗日前線,由海道輸送至福建進剿紅軍。蔣光鼐接到軍委會密令后十分難過。他早已決心永不參加內戰,參加完上海市民在商會召開的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后,就獨自攜家眷悄然離滬,也沒跟蔡廷鍇打招呼,經香港回到家鄉廣東東莞虎門。

726日,蔣光鼐將軍辭去第19路軍總指揮職務,之後任駐閩綏靖主任、福建省政府主席。193310月,蔣介石調集大批軍隊對中央紅軍發動第5次大規模“圍剿”。各地反蔣抗日的愛國者李濟深、陳友仁、徐謙等紛紛到達福州,革命形勢已達到高潮。蔣、蔡率領全軍於1120日發動了震撼中外的“福建事變”,通電全國與蔣介石公開決裂,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反對國民黨領導,推舉李濟深為國府主席,同時將第19路軍改稱“人民革命軍”,由蔡廷鍇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蔣介石調八個師的陸軍入閩,並以空軍、海軍配合攻擊。十九路軍迅速潰散。蔣光鼐連同蔡廷鍇、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則逃至香港。十九路軍的番號取消,部隊亦被分散收編。蔣光鼐將軍其實知道‘福建事變’這個事必然失敗。部隊底下的人不願意反,認為反蔣是上頭的事情,蔣光鼐將軍知道內部思想不統一是不能把事情搞好的,早就把家屬疏散到香港。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從香港返回內地,任國民黨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1946年,蔣光鼐將軍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人民政府等任職。1966年文革期間遭抄家等迫害,翌年去世。

曾有一款以蔣光鼐將軍命名的蔣光鼐牌香煙,視為抗日愛國的象征。

其妻葬在這個墓場,墓碑刻有曾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濟深的題字。其墓碑在墳場U2級。


關景良
關景良先生(1869年-1945),字心焉,又以關心焉之名行醫。是中華醫學會及香港養和療養院的創辦人之一。 關景良先生是四大寇(孫中山先生、陳少白先生、尢列先生、楊鶴齡先生)的學友、街坊及好朋友,關景良先生的母親是孫中山先生的老師。 關景良先生的婚姻由孫中山先生當證婚人。 關景良先生少年時代在香港經常與孫中山先生的四大寇同夥,只因他的家長反對,關景良先生才不至追從孫中山參予清未的武裝革命,只成立了「剪辮不易服會」號召剪去辮子。

關景良先生早年就讀於拔萃書室,於1893年在西醫書院畢業之後,曾經負責江南沿江炮台醫務,其後重返香港工作。

關景良先生的父親是關元昌先生。關景良先生墓碑在墳場O5級。

網上也沒有甚麼專門研究這基督教墳場名人的資料。墳場還有很多地方等待有興趣人士繼續發掘。

1 則留言:

  1. 蔣光鼐那位劉姓夫人名暮雨,非黃晚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