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新加坡自由行(5-8.4.2015)二 - 丹戎巴葛區的店屋

對歷史和建築有興趣的人來到新加坡一定同意,新加坡政府對歷史建築的保育比香港強,甚至整區成為歷史保育區,把房屋保留下來,規模比澳門保育唐樓更甚。



新加坡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即那些掃上七彩顏色的房屋就是店屋(Shophouses)和排屋(Terraced Houses)。它們一般樓高二至三層,整條街緊密地並排一起,形成地區的特色。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經常可以找到。


店屋是商住合一,地下是商店或工場,樓上供家人居住,排屋是全橦作住宅用途。兩者設計相若,臨街一面狹窄,闊僅46米,進深卻是闊度的二至三倍。屋內設有天井,身處廳中或樓上房間也不覺幽暗局促。另外,店屋前面預留67呎寬的走廊,稱為「五腳基」(Five-foot way),令街道兩旁形成長長的有蓋通道,方便行人避雨及陽光。

店屋是一個研究建築歷史的課題,當地可找到不少有關的書籍。這便是在牛車水旅客中心買來的一本有關書籍。


書中甚至有屋內的圖片,實在難得。


店屋的設計模式是新加坡首任殖民地總督萊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於1822年指示城市規劃委員會訂立的Raffles Ordinances (1822),目的是令市內房屋有劃一設計,其他東南亞城市紛紛效法。

屋主可根據個人喜好、背景和財富地位裝飾店屋立面,結果融合了中國、馬來和西方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時代流行不同的建築藝術,從而可以略知建築年份。

新加坡店屋風格可分為中國式(1840-1900)、巴洛克式(1895-1910)、銀禧式(1898-1906)、新古典式(1910-1930)、洛可可式(1916-1929)、東岸土生華人式(1920-1935)、簡約古典式(1925-1930)、裝飾藝術(1930-1960)和現代式(1950-1960)等。其中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巴洛克風格最多線條及裝飾,後來裝飾逐漸減少,構圖愈趨簡單,這亦是世建築發展的演進。


有網站以此方式作分類。


且看今次旅遊居住酒店附近的丹戎巴葛區的店屋,你又看得出那幾種建築風格呢?

















這列屋似是住宅排屋再改用作商業用途。

這列屋應是住宅的排屋。




























同場加插丹戎巴葛的舊金吉力沙人力車站(Jinrikisha Station)人力車站建於1903年,它屬於neo-revivalist Baroque style。人力車是在1880年由上海引進新加坡,1888年人力車需登記領牌。19世紀末已有1000位人力車擁有者。人力車車夫生活艱苦,所以不少車夫只能負擔租用人力車。它們漸漸被公共交通及汽車取代,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立法取締人力車。現在活化成為購物及娛樂中心,有酒樓、商店、夜總會和辦公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