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荃灣青山公路鄧公日旭祖墓

在港英政府未依照北京條約各清政府租借新界,聯繫新界各地的正式道路(如青山公路、大埔道、荃錦公路)仍未出現,元朗及錦田的農民已經發展出一些山徑連接荃灣,將農作物及牲畜向外出售,所以今天有「荃元古道」及「甲龍古道」。此外,在荃灣亦留有一座「鄧公日旭祖墓」,見證了錦田鄧族居民過去已經與荃灣有所往來。
在荃景圍與青山公路交界的山崗是為鱟地,有一涼亭側為聯柱石級,沿可級而上是為錦田鄧族三世祖鄧旭之墓地,每年秋祭此地人頭湧湧熱鬧如墟期。按照現場碑文,錦田鄧族源自江西吉水,早在北宋開寶年間(973)立籍居粵寶安岑田(今之錦田),至四世祖鄧符協宦遊該區,深感風土尤勝民風淳樸,罷官後奉先祖三代考妣遷葬斯地,且樂居桂角山下廣置田舍、開館講學,成鄧氏入遷寶安始祖。而鄧符協精堪輿之術,於區中尋得佳穴,分別遷葬始祖漢黻公於丫髻山「玉女拜堂」,二世祖冠公葬於丫髻山「金鐘覆火」 ,又將三世祖鄧旭葬於今荃灣鱟地「半月照潭」,而為自己所尋名穴為丫髻山之「仙人大座」佳穴,是為鄧族四大名穴,由元朗錦田至荃灣,所跨地域甚廣,亦可推測當時鄧氏勢力範圍,不愧被稱為新界五大氏族之首。

 
2000 年因政府徵地擴闊青山公路,墓園大門兩條石柱遂遷移至現址,該石柱由東莞竹園人前清名臣鄧蓉鏡哲嗣,中國名書法家鄧爾雅題書「園林生喬木,園畫在雲臺」。 
































經風吹雨打,碑上的鄧氏三世祖文字已經模糊不清。



今所見日旭祖墓經多次重修,最近一次為 2009 年。所立銘誌稱:「鄧公日旭祖墓重修銘誌」,其誌文為:「半月照潭」及日旭公之子符協點地遷葬其父母骸骨四個風水地之一,以大帽山來龍峰巒疊出必有佳城,掘地翻出先哲白玉禪師地讖詩一首,曰:「長沙左手接青羅,右攬青衣濯碧波,深夜一潭星斗現,裏頭容得萬船過。有人不得朝陽穴,十三年內即登科;若是世人尋不得,回頭轉問釣魚哥。」


































墓園總面積三十六萬二千六百三十二方呎,墓左有平房及涼亭,為 1953 年鄧都慶堂出資興建,墓右華表柱於 2002 年修路時重新豎立於上址,與左邊之華表柱遙遙對稱。今時移世易,昔日墓前景況大變,四周高樓大廈林立,難得是鄧氏一族子孫仍定期祭祀。

當年興建地鐵,原計劃有荃灣西站,位置在今天的荃景圍。但據知錦田鄧氏都慶堂一眾擁有人大力反對政府收回其持有的鄧公日旭祖墓一大片土地,所以令計劃胎死腹中,而港鐵荃灣站仍留有一條長長的路軌至愉景新城背面。可見港英政府面對新界原居民有時也不敢自把自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