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英國發行英國汽車傳奇郵票




 


為了慶祝勞斯萊斯汽車公司創辦人之一Henry Royce爵士誕辰150年及亞士東馬田 (Aston Martin) 汽車公司成立一百年,英國皇家郵政在813日發行一套6枚英國汽車傳奇郵票,郵票上的汽車分別是:Jaguar E-Type — 1961, MG MGB — 1962, Rolls-Royce Silver Shadow — 1965, Morgan Plus 8 — 1968, Aston Martin DB5 — 1963, Lotus Esprit — 1976。特別郵戳的地點是Henry Royce爵士誕生地。








同時亦發行一款小全張,展示出其他款式的英國工作用汽車,分別是:
Morris Minor Van PostEurop entry 2013 郵車, Austin FX4 “
倫敦的士”, Ford Anglia 105E 警車, Land Rover Defender 110 女皇海岸警備隊吉普車


英國曾幾何時在汽車生產佔有一定地位。不過在二次大戰後,日本及南韓出產價錢較低廉的汽車慢慢侵佔歐美市場。


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發行小型張紀念英國劍橋喬治王子誕生

為了興祝英國劍橋公爵伉儷誕下佐治劍橋王子,英國皇家屬地馬恩島率先在731日發行小型張及紀念封。小型張再次印上四套威廉王子大婚的郵票。兩枚郵票之間位置印上宣佈小王子出生字句的標籤。

網址: http://www.gov.im/post/stamps/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看香港舊照片,看最近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封的香港殖民地照片





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最近解封700張舊香港圖片,包括開埠前1837年由英國人繪畫的港島全景,及一級歷史建築油麻地紅磚屋首次曝光的黑白照片等,學者與專家指這些圖片對研究香港歷史彌足珍貴。

 

不少相片是在港島四環及薄扶林拍攝,而且曾在有關香港的書藉及網頁出現,但如此大批舊照片公開在上網上隨時可以觀賞及下載保存,實在難得。

 

首張是舊港督府(今天的禮賓府),是未經二戰時期日軍佔領香港改裝成日式風格前的港督府,屬英式維多利亞古典主義建築。部份相片的簡介比較詳細。要注意少部份相片的名稱用了當年常稱呼的名字,如動植物公園稱為公眾花園 Public Garden,與今天的名稱有所不同。

 

網址:http://www.flickr.com/photos/nationalarchives/sets/72157631193302238/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海防道及柯士甸道


自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英國在今天的九龍公園建立威菲路軍營,除了興建可通往軍營南北走向的廣東道及彌敦道,軍營北面及南面亦分別開拓了柯士甸道(Austin Road)及伊利近道(Elgin Road,後改為海防道 Haiphong Road)




柯士甸道是香港尖沙咀的一條主要道路,被視為尖沙咀與佐敦的分界線。道路為東西走向,大部份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道路由接駁暢運道與漆咸道南交界開始,穿過彌敦道等道路,至廣東道為止。道路於
1870年代興建,1874年名命。


從廣東道交界望向柯士甸道。(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香港童軍中心。(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九龍草地滾球會。(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槍會山軍營。(2012年拍攝)







柯士甸道的嘉諾撒聖瑪利書院。(2012年拍攝)
道路以當時香港第
7任港督堅尼地爵士任職期間的輔政司柯士甸命名。他在1874年至1877年期間曾3次擔任署理港督職務。柯士甸與港督合作推動華化政策,任內鼓勵在香港任職的英國公務員學習中文和華語,改善官員與市民溝通不便的問題。政府資助英國公務員學習中文。另外,為防止有人虛報以騙取津貼,更成立一個考試委員會。申請學習中文津貼的公務員須參加考試,合格才獲頒發證書。


 

東華醫院在當時社會可謂華人士紳代表香港華人的團體。堅尼地和柯士甸亦加強與東華醫院總理的聯繫,常邀他們出席社交活動。

 

柯士甸道有不少二戰時的防空洞。現時用作存放危險品倉庫。

 




1998
年,隨着西九龍填海工程,柯士甸道以西興建了一條新道路,稱為柯士甸道西,將道路西延至雅翔道,即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一帶,並設有預留位可繼續西延。

 







從彌敦道交界望向海防道。(2013年拍攝)

海防道原名額爾金道,取名自英國第
8代額爾金伯爵 (Earl of Elgin),1865年建成西起自廣東道,東止於彌敦道,是一條單程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額爾金伯爵作為英國談判代表,全權公使隨軍至北京,談判北京條約,並下令焚燬圓明園,作為英國外交人員被虐至死的報復。186119日,額爾金在今天的界限街,以英國駐華全權代表身份接管九龍半島,歸入香港殖民地。政府因著對九龍半島發展,對道路重新規劃,避免道路名稱與香港島秈街道相同,在1909年,以與香港有貿易的城市名稱把額爾金道改為海防道。海防是越南一個重要商埠。額爾金伯爵的父親第7代額爾金伯爵湯瑪斯·布魯斯 (Thomas Bruce) 就是在1801年在雅典將巴特農神殿上的大理石浮雕運回英國,後來在1816年由英國政府向額爾金伯爵購買,成為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事件在近代曾成為英國與希臘的外交問題。


 

海防道有三棵老樟樹,原來在英國取得九龍半島初期已經種植。九龍公園徑有一段行車天橋橫跨海防道。九龍公園徑是於1970年代初政府把威菲路軍營改為九龍公園後修築。





海防道臨時街市及垃圾站。

海防道的福德古廟。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香港文化博物館展覽: 他 Fashion 傳奇 她 Image 百變 Eddie Lau 劉培基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在舉行「他 Fashion 傳奇 Eddie Lau Image 百變 劉培基」展覽,總結了他一直以來在時裝設計上的成就。

 

十來歲青年的劉培基。他注重外表,亦反映其對時裝的觸覺。

劉培基為香港著名時裝設計師,他一生傳奇,創造了不少極具代表性的時裝作品。早於1970年代初,他已到海外進修時裝設計,並獲邀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時裝節,其後更到倫敦參與高級時裝展。他憑著努力不懈的精神,奠定了國際時裝設計師的地位,為港人爭光。劉培基亦為本地樂壇引入形象設計概念,是首位為歌手設計形象的設計師,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百變梅艷芳」。



 



他是時裝設計界一位出色人物,曾經設計的時裝不勝其數,包括「
EDDIE LAU - 東方紅」、「姬」系列、國泰及港龍航空公司制服,為名人白雪仙、楊紫瓊、汪明荃、林燕妮設計的高級訂製服等。同場少不了展出梅艷芳多套經典的舞台服飾,以及羅文、何韻詩、蘇永康的演唱會服飾。

 

可惜,他在有線電視的訪問中表示,與他合作過的明星好友(羅文、梅艷芳、張國榮、黃霑)全不在人世。他表示「情何以堪」,他需要的是他們的支持。

 

同場有李小龍展覽,不可錯過。不過要看李小龍展覽請先到香港文化博物館網頁預早登記參觀時間並列印電郵確認信。









2003年梅姐最後台上表演的婚紗(右),劉培基在訪問中表示是他最喜歡的設計,充滿了愛的設計,因為他知道穿婚紗的梅姐沒有新郎、不會有掀頭紗,是梅姐最後的舞衣,特別用心設計。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藝術展覽: 春扉-浦上滿日本春宮畫收藏展



除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屬下的博物館或灣仔的藝術中心有藝術作品展覽,香港亦有私人場地展出來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藝術品,其中一個是著名蘇富比拍賣行的「蘇富比藝術空間」。作為拍賣行,它的目的是進攻亞洲收藏市場,展售名畫、珠寶等私人珍藏,為日後開拓中國拍賣市場鋪路。至少我們可以有開拓藝術眼界的機會。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綠屋成動漫基地


位於灣仔茂蘿街有綠屋之稱的建築,經活化後成為「動漫基地」,在2013719日開放予公眾。

該地段在香港開埠初是美國 Messrs Burrows and Sons 公司所有
。然後轉手至Lawrence Mallory先生所擁有。曾用作小造船廠、貨倉及一些小型工廠1905年由置地擁有後在1920年中期建成10間中式唐樓
地政總署於
2007112日宣佈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茂蘿街及巴路士街的私人土地業權,以便市區重建局進行市區更新計劃。市建局在20104月公布斥資一億元活化灣仔「綠屋」,茂蘿街及巴路士街合共十幢戰前樓宇的正面外殼將得到保留,以類似澳門「大三巴」的形式呈現市民眼前,當局冀將「綠屋」打造成多元化的藝術社區,讓不同的藝術團體進駐租用空間及無間斷式舉辦活動,租金將比市價便宜,年底前會物色合適的藝團負責營運,預料項目2012年初完成。


位於茂羅街的一面。


位於巴路士街的一面。




市區重建局於2012年完成活化「綠屋」:地下用作零售、畫廊及美術館等,1樓用作展覽、影展,23樓用作開興趣班,以及出租予文藝團體用作不同用途,整個群組由香港藝術中心營運。

 

面向茂羅街的建築群是保留了原本的6幢唐樓,但巴路士街的4幢唐樓則因結構欠佳,樓宇後半部分已拆卸,只保留了由石屎建造的露台牆身,在其後面設支架,並於3樓提供空中行人走廊,連接巴路士街及茂羅街兩組建築物,讓遊人可從高處觀看在約300平方米公共空間舉行的活動。對於外界指建築物招牌的綠色外牆被改,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監馬昭智解釋,建築物早年被政府收購時髹上僅適用於木材的油漆,令磚牆質料被破壞,現髹上二十世紀初原來的黑白色,將建築物回復原貌。

 

現時進行的兩項展覽分別展出《十三點》、《小醉仙》及《老夫子》等原稿。

至於下月底開放的「動漫沙龍」,則提供逾千本珍貴的中外漫畫讓市民在館內免費閱讀。

 

「動漫基地」的展覽及「動漫沙龍」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早上十時至晚上八時。

基地?攪笑!!!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St Stephen’s Girls’ College) 是香港第一間擁有法定古蹟的中學。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李余愛喜大樓)199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學校另有徐大統紀念大樓,位於附屬小學原址及金禧樓。英國海外傳道會在1906年在堅道35號創校,三年後遷往堅道27號,但在1918年的地震中損毀。聖公會向政府申請土地(城西公園東面地段)興建永久校舍,1922年準備動工之際,適值英國威爾斯親王訪港,聖公會便要求港府接待委員會安排王子為新校舍奠基。


位於柏道的學校入口,依設計應是正門,但實際上學生多用後門進出校園。

這是雙層門樓設計。上面的旗桿形設計是裝飾風藝術 (Art Deco) 的表現。它繼承並維護了長期以來為贊助人服務的傳統,其設計面向的對象是富裕的上層階級,所採用的材料是精緻、稀有、貴重的,尤其強調裝飾別緻優雅,與上層階級的品味相符合。




位於列提頓道的學校後門位置。


校舍主樓的西翼和中央部分在1923年完成,東翼則在1928年加建。據該校檔案記載,威爾斯親王在港行程緊密,當局於4月7日在中環卜公碼頭為他連續安排三項假遙控的儀式,首先接受香港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接着為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新校舍奠基,最後參與共濟會的典禮。


這位威爾斯親王是1936年1月登基的英王愛德華八世,亦即當國王不到一年便因「不愛江山愛美人」而退位的溫莎公爵。


今天在學校門外仍可見到一塊刻有「威爾士太子殿下」的奠基石。


另一塊是刻有「司徒夫人」,即港督司徒拔夫人的開幕紀念碑石。




主樓的走廊。




主樓一角。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應港大要求為女學生提供住宿,初時租賃巴炳頓道一房屋作為宿舍,名為「聖士提反舍堂」(St Stephen's Hall)1923年新校舍落成後,聖士提反舍堂遷入。早年港大並不強制女生入住宿舍,當時十名港大女生中只有四人入住聖士提反舍堂,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舊生佔了三個。二戰後,聖士提反舍堂與聖約翰舍堂合併,成為今日的聖約翰學院。它是港大其中一所男女生宿舍。


1940年,校舍曾改作臨時醫院,接收瑪麗醫院及那打素醫院過多的病人,在香港日治時期則曾被日軍佔用,作為東亞學院培訓公務員及教師。1942122日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在當時為一臨時醫院(聖士提反臨時醫務站)的校園裡逝世,年僅31歲。其一半骨灰被埋葬在校園花園的一棵樹底。確實位置不詳,有人估計是位於城西公園內(當年曾是校園範圍) 其丈夫端木蕻良在1996年死後骨灰亦安葬在校園內,學校園丁見證了埋葬骨灰的確實位置。






校園花園及建築物內設有14處耶穌被釘十架過程的苦路,圖畫以馬賽克製作。

 




主樓內的禮堂「郭少流堂」。郭少流(鎏)先生是香港富商,曾任東華醫院總理及保良局主席等職。1919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1930年獲頒榮譽勳章。1932年獲法國安南龍佩寶星。


懸掛在禮堂的校徽。


1923年建主樓落成已有的木樓梯。


學校歷年校長名錄。



學校小教堂。



學校主樓的中式瓦頂。



在主樓保留下來的火爐。有不少火爐因影響學校房間實際需要而拆掉。





早年曾用作港大女生宿舍的地方,有大閘分隔。






校園設有歷史館,展示不少珍貴物品及相片,不過由於學校曾在二戰日本佔領香港時被日軍佔用校舍,大量歷史文獻已經消失。


大家可有找到昔日是學生的范徐麗泰?




學校校董舉行會議的地方。



過去曾懸掛在柏道與屋蘭士里交界的學校名稱木牌匾(年份不詳)。由於早年學生皆來自名門大族,過去的學校畢業典禮由港督、聖公會港澳教區主教及校長主持。三張雅緻的木椅為此而造,外形像大學典禮/立法局主席用的椅子吧。





較細少的枱椅曾是老師的座位。



這是1935年堅道校園的相片。穿黑長衫者是華人教師。


 
 部份內容來自另一博客陳天權先生的博落格內容,僅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