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香港中央圖書館-廣州十三行展覽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現正聯合主辦「廣州十三行圖片文獻展」,展期至二月五日。

廣州自古而來是中國的南大門,是海上華洋商貿中心、中外關係通道。乾隆帝於一七五七年關閉其他港口,獨留廣州一口通商,全國海上貿易都集中在廣州,全交由廣州十三行行商代理。十三行行商又稱為「洋貨行商」或「官商」,而「十三行」則是「洋貨行」的別稱。十三行運作一直至《南京條約》開設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及上海通商。雖然廣州行商的壟斷對外海上貿易正式結束,但廣州仍是中國對外商貿的主要港口,在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佔據重要地位。

十三行行商當中,潘振承(潘啟官,創辦同文行)的潘家、伍秉鑑(又名伍敦元,高名伍浩官,怡和行嘅行主。20074月初被亞洲華爾街日報選為「近千年世界最富有五十人」裏面六位華人富豪之一)的伍家、盧觀恆(外商稱Mowqua(茂官),成立廣利行)的盧家,和葉廷勳(又名葉上林,經營義成行)的葉家被稱為四大家族/「廣州四大富豪」。


是次展覽展示來自兩地三館的珍貴廣東文獻館藏,包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書影及介紹、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書籍及香港藝術館的二十八幅歷史繪畫圖像,重現了當時外商抵達廣州的路線、珠江、虎門、黃埔及廣州十三行區的風貌、清代廣州及近郊地圖、行商畫像、商館區風貌、茶葉裝箱、林則徐銷煙、鴉片戰爭及簽署《南京條約》等情景。

1854年印刷的《道光廣州通志》,當中繪畫了廣東及香港地圖(可以看見杯渡山,即屯門青山、龍躍頭、急水門,即汲水門、鯉魚門等地方)。
 
1831年的《百越先賢志》。

1879的《駐粵八旗志》。

1751年的《澳門紀略》,當中繪畫了澳門地圖。

展覽的重點是從當時期的畫作及文獻史料,展現十三行的發展及當時期的社會狀況。如果對清史有認識,甚至在中學時讀過中史、世史,就會明白清朝皇帝及整個官僚體系,都以天朝大國自居,中國位置世界之中心,其他四周國家為蠻夷,需要向中國朝貢,完全沒有平等外交關係的觀念。而中國生產一向能自給自足,又沒有重視科技而發展成像當時歐洲及美國的工業革命,根本不重視對外貿易,所以便只開放廣州讓外商來華進行受「規管」的貿易。所以清朝先有公行制度,再發展為在廣州設立十三行。因此,亦埋下了遠因,乘著林則徐禁煙而引發鴉片戰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