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由政府大球場至香港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 (Hong Kong Stadium) 本地人俗稱「大球場」,位於掃桿埔東院道55號,前身為政府大球場。

掃桿埔原本是埋葬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死難者之地。此外,當地的咖啡園早年還有一個天主教墳場。其後港府把該處之白骨墳冢遷往今香港仔華富邨附近的雞籠灣。清理過掃桿埔後,於現址興建政府大球場。
 

政府大球場於1952年開始興建,於1955年落成啟用,可容納28,000人,看台分為東、西、南(俗稱「大鐘底」)及場館,最初只有西看台中央部份建有頂蓋,其後東看台亦於1978年加建頂蓋。大球場見證了1960年至1970年代香港足球史光輝一頁。當時每逢聯賽大戰,大球場都會全場爆滿,掛起紅旗,買不到球票的球迷,會攀上大球場後面正民村附近的山坡,觀看球賽。

 

政府大球場是當時香港最重要的運動場地,大球場重建前設有沙地跑道,因設計上只著眼於舉行足球賽事,田徑跑道為450,較正規的田徑場長50,但也有不少學界與中學的陸運會皆在大球場舉行。



1960年代政府大球場
政府大球場重建計劃於1991年首季動工,動工期間的草地及看台仍然能使用,如1993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就可以在動工期間的政府大球場進行。重建後,政府大球場被重新命名為香港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可容納40,000人,球場場館分三層,座位種類分為主層座位、高層座位、廂房座位及輪椅座位。場內的各層大堂設有多間特許經營食肆。球場上蓋為一對拱頂,覆蓋東西看台,在兩邊形成一個「碗」形座位圈,足以遮蓋場內75%的座位。




2011年香港大球場





2003年太空人楊利偉在香港大球場的訪港歡迎活動



政府原希望香港大球場可作為演唱會的舉行地點,為大球場帶來租金收入。可是由於噪音問題,被鄰近居民不斷投訴,政府需規定場地發出的噪音水平,令場地不能作演唱會之用,使大球場收入大減。自歌手譚詠麟於199442224日舉行的「譚詠麟'94純金曲演唱會」後,一直未有歌手在大球場舉行演唱會。



直到近年康文署動用近
1000萬元,大力改善大球場的音響系統後,許冠傑才在20071217舉行一場演唱會,但音響質素仍然備受批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