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由跑馬地愉園至養和醫院

之前講過,雖然1848年已有快活谷馬場,1884年亦成立香港賽馬會,要到1910年,電車路線延伸至跑馬地,該區發展才進入一個新階段。政府鼓勵市民鼓勵市民投資地產,但很多華人認為黃泥涌風水欠佳,而外國人則怕瘧疾,反而喜歡住山頂,所以初期發展並不理想,只有少數華商在今天養各醫院位置,興建園林住宅,作為別墅,分別稱為樟園和愉園。因此電車前的路線牌,亦寫愉園,英文則作Happy Valley。中英文名稱好像相同,其實只是巧合。由於屋主入住後諸事不順,便請風水師。風水師指出該處毗鄰墳地,煞氣大不宜居住,於是便建議屋主把部分地方公開給人遊覽。結果該處非常受歡迎,後來附近更經營了一所大型遊樂場,名為愉園。

愉園始建於20世紀初,為一人工園林,內有鞦韆、射擊等娛樂項目,一度成為與廣州東園、上海張園齊名的公眾遊樂場。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後,因遊人減少而最終歇業。歇業後改為療養院,後又改為養和醫院。

 

 

養和醫院

養和醫院的前身是香江養和園,於1922年由香港一群著名的華人醫生和社會賢達創辦,目的是為華人社群提供醫院服務,接受私家醫生診治及經過專業訓練的護士護理,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安心康復。自成立以來,養和醫院秉承為大眾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宗旨,並積極拓展,不懈地力求進步,貢獻社會。


 








今天的養和醫院。(2011年拍攝)


養和園是當時唯一專為華籍醫生和病人服務的醫院。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香港醫院是分別由殖民地政府或外國教會辦理,病床嚴重短缺之餘,可供華籍醫生使用者,可說是絕無僅有。由於本地華人對醫療的需求日增,養和園的創立,適逢其時,使華人可選擇政府或教會提供以外的醫療服務,造福人群。



1920年代的養和園


1922年養和園開幕時拍攝

 

養和園位處跑馬地,現址原為「愉園」,是受廣大市民歡迎的消閑勝地,俯瞰馬場,景致怡人。奈何好景不常,1918年的馬場大火,竹棚觀馬台倒塌著火,釀成數百人死傷,間接令愉園生意一落千丈,最終由本院籌辦人以低價購入地皮醫院將原有的兩幢建築物改建作療養院之用,於19229月開始服務,設有二十八張病床,由五位護士及數名華籍醫生專責照顧病人

 

第一屆董事會成員包括何高俊醫生(主席)、尹文楷醫生、關心焉醫生、黃菖霖醫生、趙學醫生、馬祿臣醫生及吳天保醫生。周懷璋醫生於19231926年間任董事會主席。

 

養和園成立約三年後,在19256月,連日大雨觸發院後山泥傾瀉,堆塞於病室及樓宇中,對大樓造成嚴重破壞。董事會被迫關閉療養院以作善後清理,維修工程長達十六個月,需接近萬元的維修及清理費用,對早已緊絀的財政狀況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直至192610月,始恢復接收病人。

 

 

李樹芬醫生承擔領導職責之時,正值養和亟待重建。災難過後,為了擴展醫療服務,董事會積極尋覓有才幹的醫生領導重組及管理醫院的工作。適值前任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李樹芬醫生回港執業,董事會力邀其出任院長一職。早為養和園股東之一的李樹芬醫生,正式於1926年被委任為董事會主席及院長,著手籌備重組及擴建工作。

 

當時作為一所療養院,留院人士以肺病病者為主,礙於規模有限,醫院早期只可進行若干簡單手術,服務範圍非常狹窄,直至李樹芬醫生上任,親自施行一系列大型手術後,醫院的發展方見重大突破。創院早期,西方醫學長期為本地華人所忽視:即使面對嚴重疾病如肺癆等,一般大眾仍舊沿用傳統方法,甚至訴諸迷信,驅邪治鬼。由李樹芬醫生引入香港的嶄新手術及設施,憑著高治癒率、康復速度快等優點,不單逐漸取得本地民眾的信任,更連帶增加醫院的收入。自此,醫生及求診者駱繹不絕,二十八張病床不敷應用,令擴充醫院及籌建新翼,變得刻不容緩。

 

為配合長遠的發展方向,養和園正式易名為養和醫院,命名之改變意義深遠,乃因養和已由療養院演變為一所醫院,於19297月改稱「養和醫院有限公司」(Yeung Wo Hospital Limited)

 

中院大樓於1932518日正式開幕,為醫院早期的主要建築物,一直見證著醫院之發展。中院落成後,連同早於1928年建成的四間私人病房,全院有二十七間私人病房,提供共九十四張病床,由十名護理主任和十七名護士負責護理病者。

1932年開幕的中院。

 

在病室佈置方面,董事會決定採用創新設計,以溫暖顏色取代慣用的白色,務求提供一個優閑安逸、生機盎然的環境,紓解病人的焦慮與鬱悶。整幢中院的病房均以單行排列,前後特設獨立陽台,憑欄可觀望一個精心佈置的花園,清幽雅緻。

興建中院,原意是擴充醫院的規模﹔但由於建築費遠超原有預算兩倍,令醫院承擔沉重的債項。養和醫院有限公司向銀行貸款十八萬餘元,卻無法清償。董事會為籌集資金加添股本,但無人問津。

 

這時本港經濟衰退,國外銀行紛紛倒閉,本院於19332月收到銀行通知,限一個月內清還債款。及後由於股東在向銀行借貸的問題上出現意見分歧,醫院遂另組「香港療養有限公司」(Hong Kong Sanatorium Limited),於193310月購入並接手辦理醫院,將銀行欠款清還,使醫院服務得以延續。李樹芬醫生為新公司的最大股東,擁有逾八成三股份,繼續出任董事會主席。其他董事成員包括周懷璋醫生、溫植慶醫生、王子傳醫生、霍永根醫生、周錫年醫生和李樹培醫生。醫院從新改組,但職員並沒有更換,養和創立時之工作和宗旨維持不變。

 

19359月,醫院正式註冊為「養和醫院」(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英文名稱保留Sanatorium一詞,意義是養和貫徹為病者提供幽靜安養之所。

 

隨著醫療服務的需求日增,護士及助產士漸見供不應求。有見及此,醫院分別於1927年及1934年開辦註冊護士及助產士訓練學校,其中護士學校更為本港首間獲政府批准提供非資助護士課程的機構。

 

19377月,中日戰爭爆發。戰火在短短數年間迅即蔓延至香港,不但對醫院的發展構成沉重的打擊,亦損耗醫院的資源,嚴重影響日常服務。

 

日軍攻港期間,醫院自願為抗日政府所徵用,專責提供醫療服務。在物資日益緊絀的情況下,醫院果斷採取一系列緊縮政策,暫停所有施工中的擴建項目,為面對惡劣的環境作好準備。

 

19411225日,日軍正式佔領香港,為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日子揭開序幕。日治期間,日軍縱兵擄掠,市面一片蕭條﹔華人動輒得究,為保性命,紛紛逃返中國大陸。李樹芬醫生最後亦因拒絕與日人合作,在淪陷後十八個月逃回內地避難,令醫院更見孤立無援。仍然留守醫院的員工被迫變賣僅有資產,支付員工部份的薪酬及照顧餘下約三百五十名病人。直至1945年香港重光,醫院的服務方逐步回復正常。

 

為延續過往積極擴充的政策,醫院於1952年向政府購入毗鄰中院、佔地約三萬四千平方呎的土地,著手籌備興建新大樓。1951年,醫院破天荒地同時聘用三名全職駐院醫生處理日益繁重的臨床工作。

 

戰後出生率急升,令六十年代的產科服務需求與日俱增,當中尤以低收入家庭之需要最為迫切。醫院因應公眾需要,於1951年設立半贈醫留產部及產前檢查診所,內設產房一間及十六張病床。1953年,產後檢查診所亦告成立,提供價廉質優的全面產科服務。1956年成立托嬰部,廣受初為人父母者歡迎。

1956年落成的李樹芬院


為了提升服務質素,醫院進行一系列建設及翻修工程,以便開闢更多空間擴展住院設施及設立新部門。醫院利用從政府購入的八千平方呎土地,蓋建李樹芬院北翼,並於
1967年落成。為配合醫院長遠發展,於196965日,醫院控股公司英文名稱由「Hong Kong Sanatorium Limited」改為「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 Limited」。

 

醫院為方便處理醫療檔案,於1975年購置柯達微型縮影系統,儲存所有重要文件記錄,如各式醫院及病人記錄,縮影為底片存放於特製的文件櫃內。1975411日政府刊憲授權本院為認可機構,以縮影方式儲存文件記錄,並在有需要時用作法庭上的呈堂証據,茲證本院記錄之重要。由於需求日增,醫院於1985年額外購置一部佳能微型縮影系統,並成立微型縮影部。比政府處理檔案更先進。


 

1980年代的養和醫院。

1991
12月,醫院管理局正式成立。對私家醫院而言,醫院管理局的成立對私家醫院的營運造成很大的影響,此包括服務範圍、病人需求及僱員流失等。為了延攬醫療優才,醫院大致上參照醫院管理局的招聘條款及薪酬比例,亦跟隨醫院管理局的加薪指引適時調整員工薪酬。

 

曾於養和醫院接受治療的多年友好何英傑先生慨捐五千萬港元指定為醫院發展款項,鼓勵本院延續拓展使命,於是在1990年初展開新醫院大樓的建築計劃。

199339日,新醫院大樓落成,並命名為「李樹培院」,以表揚院長李樹培醫生鞠躬盡瘁,多年以來帶領醫院積極發展之功勞。

 

李樹培院正式啟用後,本院隨即進行李樹芬院重修計劃,並按階段為李樹芬院內各樓層的私家、半私家及普通病房進行裝修,提升服務水平。1994年,位於李樹芬院六樓的產科部擴展至李樹培院六樓,分娩套房由兩間增至四間。體外受孕中心亦遷至李樹培院,與產科部為鄰。至於李樹芬院六樓原有地方則進行翻修工程,興建設計優良的育兒室,包括新生嬰兒護理室、隔離病房、母乳哺飼室及初生嬰兒特別治療室。同年,醫院重新粉飾李樹芬院八樓兒科病室,為年幼病者建造一個寬敞而愉快舒適的住院空間。本院於四樓及七樓病室開設半私家病室,為大眾提供高度私隱但價格相宜的住院服務,深受大眾歡迎。五樓病室則作全層翻修,改作私家病室,而二樓及三樓病室則改建為普通病室。

 

2004年,位於中院右翼三樓之隔離病室正式啟用,專為接收傳染病患者而設。同年,醫院舉行為期半天的SARS演習,旨在向公眾顯示一旦疫症爆發,私家醫院如何作出應變,預防傳染病爆發。200511月,醫院亦進行了禽流感應變演習,以便當香港爆發禽流感,醫院醫護人員能立即執行應變及預防措施,預防禽流感進入院內。

 

鑑於醫院的持續發展,李樹培院二期工程於1998年正式展開。位於李樹培院旁的龍潛台上,舊有建築物全部拆卸,讓出空間建造有五層高的平台及平台上八層高的建築。平台上的露天廣場則連接至李樹培院四樓,可自由穿梭往來。2001年,李樹培院二期的建設及內部裝修工程已大致完成。門診與特約門診部、放射治療部與及放射診斷部亦相繼遷至李樹培院地下及一樓。李樹培院二樓興建的全新手術室,擁有香港及亞洲區內首屈一指的先進外科設施。

 

根據原本規劃,李樹培院樓高為三十層,但於1993年之第一期工程中只興建了十七層。隨著醫院持續發展,於2003年著手籌備醫院拓展計劃第三期。由於政府放寬建築條例,加上改用鋼架作樓宇結構,因此決定將李樹培院加建至三十七層。有關工程於20059月展開,鋼架及外牆於2007年終完成。醫院拓展計劃第三期完成後,中院、李樹芬院及右翼的設施將遷進李樹培院,以便將前者拆卸重建。估計兩年內將有八成設施為新建設或重建者。由於服務需求迅速增長,有關重建工程將會分期進行。

 

1996年,醫院成立全港首間視力矯正中心,將先進的角膜切割激光矯視手術引入香港,有助改視屈光不正等視力問題。後來於2002年遷址擴展,並命名為陳蔭燊視力矯正中心,以紀念中心創辦者陳蔭燊教授。

 

此後,為進一步拓展專科範疇,醫院成立了十多間專科中心,包括整形外科中心(1998)、乳房護理中心(1999)、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前稱糖尿病中心)(2002)、微創外科中心(前稱微創外科及內鏡中心)(2003)、陰道鏡中心(2003)、婦女理遺尿中心(2003)、輔助生育門診(2003)、骨科及運動醫學中心(2004)、心臟科中心(2004)、心臟導管及介入治療中心(2004)、綜合腫瘤科中心(2004)、化療中心(2004)、內鏡中心(2005)、義肢矯形部(2005)、婦產科中心(2006)、白內障中心(2007)、泌尿科中心(2007)及外科中心(2007)

 

(養和醫院歷史來自醫院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