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聖佛蘭士街、進教圍

天主教團體於1845年在今日的聖佛蘭士街(St. Francis Street)建立聖堂「聖方濟小堂」,並在聖佛蘭士街與秀華坊一帶設有天主教墳場。而基督教墳場設在今天的日街、月街附近。1889年墳場遷往快活谷(即跑馬地)。

1855年在聖佛蘭士街興建醫院名為「聖方濟各醫院」(St Francis Hospital),1857年落成。1859年關閉,1869年再由嘉諾撤女修會重開營辦。醫院營運至1959年,原址連同毗連在1869年創立的聖方濟各嘉諾撤書院開辦視障學校。醫院遷去山頂,直至1970年代結束,醫療服務轉至現時半山舊山頂道的嘉諾撒醫院(早於1929年創立)。

而進教圍一帶聚居了眾多教徒,「聖佛蘭士街」及「進教圍」因而得名。聖方濟小堂英文名字是St. Francis Chapel,故街道以St. Francis的名字譯作聖佛蘭士街,進教圍則泛指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進教即加入教會之意。 20世紀30年代,恩理覺主教鑑於灣仔區教友人數日增,打算興建新聖堂,集善心人士、各區教友和神父所籌得的款項,買下星街一號堂址建聖堂,1950年新聖堂建成,稱為「煉靈堂」,取代本來的「聖方濟小堂」,1957年易名為「聖母聖衣堂」。 到了90年代,教區賣出「聖母聖衣堂」的建築物和地段,款項用作發展其他堂區。1997年,教區與發展商達成協議,在原址星街一號大廈內重建聖母聖衣堂。羅國輝神父稱,由於星街一號對他們來說有歷史意義,教友們也對原址有感情,故希望原址重建聖母聖衣堂。




灣仔聖佛蘭士街。 (2011年拍攝)





灣仔進教圍。 (2011年拍攝)




該處正進行「公私營機構合作活化灣仔舊區太古地產活化聖弗蘭士街/星街一帶項目」。工程包括:


1.美化光明街兒童遊樂場、東美花園及聖弗蘭士街/星街一帶街景。光明街公園將會採用一個流線型設計,並跟周邊矩形的建築物形成有趣的對比。該公園將重鋪地面及提供新梯級,以便行人進入及使用。公園設計將園林景觀和椅子結合做成一體化的效果。地面將鋪砌在灣仔區在剛開發時盛行採用的洗水及磨水批盪(類似澳門舊城區),以帶出及呈現當時的歷史氣氛。公園內仍會提供兒童遊樂設施,簷篷及懸掛式的LED照明。東美花園改善工程的範圍將會包括東美中心公眾休憩用地,位於永樂里屬於樂滿大廈少部份的私人地段及同處於永樂里由路政署管理的公共地方。顧問建議採用一個綜合設計來連接三個不同的地方。跟光明街公園一樣,東美花園將會採用流線型設計,並將園林景觀和椅子結合做成一體化的效果。為配合連接日街的樓梯,顧問建議於該樓梯採用一個特式設計欄杆。




2. 興建樂滿平台(樂滿大廈)行人天橋,但因地政問題需要較長時間去解決。為了提供一個有連貫設計的區域,樂滿平台花園也將採用類似以上兩個公園的流線型設計方案。為開放該私人花園讓公衆享用,太古地產建議興建連接平台花園到日街的接駁橋。顧問已諮詢了運輸署,並會按署方的建議,修改接駁橋落腳位佔用日街的地方,以容許行人及電單車通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