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港島堅尼地道


堅尼地道 (Kennedy Road) 由灣仔近摩利臣山的皇后大道東連接,沿山路向西至中區半山,堅尼地迴旋處連接花園道及紅綿道。道路是紀念第七任港督「堅尼地(Kennedy)」。堅尼地最大的功績就是開發「堅尼地城」,作為當時逃難到香港的內地難民的收容地區。道路減低了皇后大道的壓力,打通了跑馬地到堅尼地城的交通。「堅尼地道」本叫「堅彌地道」, 再之前香港轅門報(即政府憲報)曾經寫「堅利地道」。後來翻譯官覺得「彌」發音不準確,才改為「尼」。它有另一個別號「二馬路」。「三馬路」是寶雲道。「大馬路」就是皇后大道。

 

香港日治時期,堅尼地道曾被改名為「東大正通」。1970年代末期,合和實業興建合和中心,內有多部升降機連接皇后大道東出口及堅尼地道出口,使來往兩地的市民毋須再使用十多層的樓梯上落。


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建議在堅尼地道合和中心旁興建一間70多層高的大型酒店,名為Mega Tower Hotel(中文名稱暫作合和酒店),但遭到堅尼地道一帶居民的強烈反對,計劃至今未獲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






從灣仔皇后大道東望向堅尼地道。 (2011年拍攝)



灣仔分科診所外的堅尼地道。 (2011年拍攝)



灣仔堅尼地道望向竹林苑。 (2011年拍攝)




竹林苑外的灣仔堅尼地道,正前方是聖雅各福群會大樓。 (2011年拍攝)


聖雅各福群會計劃將灣仔堅尼地道的超過五十年樓齡大樓,重建成樓高十五層的綜合服務大樓,預料
2013年中落成。新大樓的總建築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較現時多四倍,預料每年可服務多一萬三千人。重建費用約二億七千七百萬元,全部來自捐款,當中一億三千八百萬元由馬會贊助。


竹林苑前身是利希慎家族的大宅。上圖是1980年代相片。




 


香港鄧鏡波書院外的灣仔堅尼地道。 (2011年拍攝)





香港公園外的堅尼地道。
(2011年拍攝)


 




聖約瑟書院外的堅尼地道。 (2011年拍攝)





雍仁會館外的堅尼地道。 (2011年拍攝)


中區堅尼地道雍仁會館。 (2011年拍攝)

雍仁會館屬於共濟會。第一所共濟總會於1717年在倫敦成立,到1759年底,共濟會傳入中國,分會首先在廣州成立,當時會員以外籍人士居多,但這些人其後紛紛返國,現時內地的分會已關閉。1850年左右,共濟會在港設立分會,並於現時新世界大廈所在地的泄蘭街興建「雍仁會館」,但二次世界大戰時,會所被日軍炸毀了,遂於1950年遷往堅尼地道覽車徑旁至今。共濟會的入會資格是不限種族宗,但須信奉有萬物主宰的存在、年齡至少二十一歲、男性、具有良好品格及遵守會社三大原則:博愛、仁濟及崇真,而且一定要有會員內部推薦。成功入會後,新會員須參加入會儀式,並繳交會費及入會費




中區堅尼地道望向聖尼地道交匯處。 (2011年拍攝)



最早期的堅尼地道用作觀景長廊。可見於1883年4月14日的香港轅門報通告第135號,只准轎子並排而行,有輪運載工具及馬匹禁止使用。1887年5月21日的香港轅門報刊登的使用堅尼地道規則增加嚴禁放紙鳶。1898年12月24日的香港轅門報刊登的使用堅尼地道規則增加容許有輪運載工具,即指人力車、單車、三輪車、相關的有輪運載工具及嬰兒車以適度速道使用。到1911年6月2日的香港轅門報刊登的使用堅尼地道規則放寬使用權。除了沒有馬達發動的運載工具,即人力車、單車、三輪車、相關的有輪運載工具及嬰兒車外,獲工務局批准的輪運載工具可以使用堅尼地道。即獲批准汽車可在堅尼地道行駛。

堅尼地道對上位置在1910年代曾建有英軍30碼靶場。相信是位於金鐘軍營對上附近位置。1926年堅尼地道是其中一條道路因嚴重天雨出現而受山泥傾瀉損壞。
 






1926年因暴雨引起山泥傾瀉而損壞的堅尼地道

 

 

2 則留言:

  1. Soldier:灣仔分科診所附近堅尼地道皇后大道東交界有間教堂架!好多人都唔覺眼!Diy
    [版主回覆09/29/2011 14:33:15]遲啲介紹

    回覆刪除
  2. wing cheung27/3/12 23:23

    合和的新方案已經通過,但工程仍未開始。
    [版主回覆03/27/2012 23:44:26]我想或者專注攪灣仔其他重建項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