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茂蘿街

茂蘿街 (Mallory Street) 一端連接莊士敦道,另一端連接灣仔道。原是一條私家街,政府在1917年收回。



從灣仔道望向茂蘿街。 (2011年拍攝)



市建局在20104月公布斥資一億元活化灣仔「綠屋」,茂蘿街及巴路士街合共十幢戰前樓宇的正面外殼將得到保留,以類似澳門「大三巴」的形式呈現市民眼前,當局冀將「綠屋」打造成多元化的藝術社區,讓不同的藝術團體進駐租用空間及無間斷式舉辦活動,租金將比市價便宜,年底前會物色合適的藝團負責營運,預料項目2012年初完成。

 


活化範圍為茂蘿街一至十一號及巴路士街六至十二號,涉及101910年中期建成的戰前樓宇,該處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綠屋」樓高四層,共有二十個每個四百呎的單位。


 


經過多次諮詢後,當局決定將「綠屋」發展成為「創意及文化中心」,採用「藝術社區」的運作模式。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監馬昭智表示,「希望可以每日不同時間有不同的事情發生,如早上教陶瓷,下午教繪畫,朝811,要多元化,不要封閉,才可吸引人流,善用空間。」


 


 


當局又會在茂蘿街樓群後面增建一座新翼,其頂層將用作特別活動室,供參觀人士欣賞茂蘿街一至七號的特色瓦頂。兩邊樓群頂層之間將裝置一對行人天橋,既可鞏固結構,亦可連接兩邊的建築物,更可讓參觀人士從高處欣賞在休憩用地舉行的各類表演活動。整個項目的建築費近1億元,相信落成的5年後,每年的維修費用為1百萬至2百萬元。


 


市區重建局在20114 15日公布灣仔茂蘿街及巴路士街活化項目,由香港藝術中心營運,銳意打造成以動漫為題的藝術社區,更破天荒由市建局全數支付管理及營運等費用,預計總發展及補償成本達2億元,最快2012年中落成。


 


綠屋是廣東式四層高唐樓的典型建築,同時糅合西方建築風格,除法式門及瓦頂外,樓上各層都設大露台,以摺門將外間隔開,一梯兩伙,是本港碩果僅存富西方建築特色的唐樓。市建局初步構思,綠屋提供 20個單位,租予藝術文化團體等作表演及展覽用途,還會設食肆及書店等商業設施。為符合《建築物條例》要求,市建局會加建提供予傷殘人士使用的升降機及走火樓梯等設施。



綠屋位處地段業權原先由美國巴路士公司(Messrs Burrows and Sons)及茂蘿(Lawrence Mallory)擁有,兩條街道也因這兩位業主而命名。其後置地公司於 1905年買入該地段業權,並興建 10幢樓宇成為今天的綠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