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堅尼地城和堅彌地城海旁

堅尼地城 (Kennedy Town) 位於香港島居住區的最西端。堅尼地城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着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它的範圍包括西寧街至卑路乍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位。堅尼地城地區行政上屬於中西區。它是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是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亦是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的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從歌連臣街路口向西望堅尼地城海旁。 (2011年拍攝)



從西祥街路口向西望堅尼地城海旁。 (2011年拍攝)



堅尼地城海旁近山市街路口。前面是吉席街。 (2011年拍攝)




 


在港英政府1886826《憲示三百三十一號》,該地寫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年才簡寫成堅尼地城。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又被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1899
年前的堅尼地城「西環尾」及左方現時是加惠民道的玻璃廠。1899年玻璃廠裝修成東華痘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拆卸。右邊海旁一直用作泳棚及日後的泳會。


 


堅尼地城來自香港第七任總督堅尼地(任期由18721877)。他任內積極開闢土地,填築了西區岸邊土地。這片沿海的新填地稱為堅尼地城。早期港島北面海邊的街道英名多為「Praya」(Praya是英語從葡萄牙語吸收的詞彙),中文稱「海旁」,因此堅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為堅彌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濱一塊條狀土地。而於香港日治時期,堅尼地城曾被改名為山王台。


 


由於堅尼地城處於香港島區最西陲,地緣因素使該區在二戰後的發展較中上環區、灣仔、銅鑼灣和北角都要緩慢。很多較為擾民的社區和工業建設,如焚化爐、水泥廠、屠房、殮房和廢物轉運站等都設在堅尼地城。



1977年堅尼地城地圖。可見左上方已有屠房、垃圾焚化爐和殮房。士美菲路仍有牛房(現在的市政大廈)。科士街的牛房及屠房已經結束運作。



1988年堅尼地城地圖。堅尼地城仍是有屠房、垃圾焚化爐、殮房和牛房,甚至是政府沙倉一些厭惡設施的集中地。



直至

1990年代末,由於大多數港島區的發展土地耗盡,政府在堅尼地城卑路乍灣填海。再加上由於社區團體的反映,政府將部份擾民設施遷移,例如關閉兩個市政局時期之焚化爐和屠場,使堅尼地城在2000年起開始有高級住宅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