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興隆街

興隆街(Hing Lung Street)位於德輔道中中環中心旁的一條橫街。早年是可以連接皇后大道中。




興隆街盡頭是中環中心。(20116月拍攝)


1878年一場沖天大火,便是由興隆街一間外商的火油棧房所逆發。火勢由該棧房燒向皇后大道中,越過皇后大道中再蔓延至威靈頓街、士丹利街、加咸街、結志街、擺花街等多條街道,焚毀屋宇二百多座。


1900年初,興隆街連同附近多條橫街,由「私家街」改為政府所管理,而興隆街兩旁亦滿布酒莊、食肆及工業原料等店舖。1920年代,余仁生藥行亦遷至興隆街、皇后大道中與同文街的地段。現時的余仁生中環分店早已改搬到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52-156號地下營業。


1970年,興隆街中段接近鐵行里一帶有不少舊樓被拆平,地盤上開設了不少中西食品的大牌檔,香港掌故學者鄭寶鴻表示記得有一檔的絲襪奶茶和一檔的魚蛋粉,一試難忘。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興隆街

興隆街(Hing Lung Street)位於德輔道中中環中心旁的一條橫街。早年是可以連接皇后大道中。




興隆街盡頭是中環中心。(20116月拍攝)


1878年一場沖天大火,便是由興隆街一間外商的火油棧房所逆發。火勢由該棧房燒向皇后大道中,越過皇后大道中再蔓延至威靈頓街、士丹利街、加咸街、結志街、擺花街等多條街道,焚毀屋宇二百多座。


1900年初,興隆街連同附近多條橫街,由「私家街」改為政府所管理,而興隆街兩旁亦滿布酒莊、食肆及工業原料等店舖。1920年代,余仁生藥行亦遷至興隆街、皇后大道中與同文街的地段。現時的余仁生中環分店早已改搬到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52-156號地下營業。


1970年,興隆街中段接近鐵行里一帶有不少舊樓被拆平,地盤上開設了不少中西食品的大牌檔,香港掌故學者鄭寶鴻表示記得有一檔的絲襪奶茶和一檔的魚蛋粉,一試難忘。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萬宜里


萬宜里(Man Yee Lane)位於中環,一邊連接皇后大道中,另一邊連接德輔道中。前稱中國街(Chinese Street)




放滿回收雜物的萬宜里。(20116月拍攝)


開埠初期,殖民政府實施 '種族隔離政策'英國人與華人活動範圍壁壘分明,各不相干! 分界線就是今日中環街市側的域多利皇后街,以東為英國人活動範圍,以西則是華人活動範圍,域多利皇后街西面就成為了早期唐人街的雛型。

到了 1860 間,華人活動的勢力已經侵佔到今天石板街的位置。於是政府再劃下界線,華人活動範圍向東伸延至中國街止! 這條中國街就此一直存活到 50 代。樓宇一律樓高三層,一梯數十伙,樓上住人。樓下擺賣,衛生環境極差。這就更加強化了唐人街的面貌與地位。




'唐人街' 這個極具代表性的區域, 1954 年才終於得以重建,1956 年建成了第一代的 '萬宜大廈' (今萬宜大廈原址)而隔鄰那條極具歧視意味的中國街。 1971 年由市政局易名為今日的萬宜里。


前一代的萬宜大廈於1956年設有香港第一部公眾扶手電梯(機電工程署展覽資料),亦曾有郵政局,報章指規模是各郵政分局之冠。其簡約主義的建築風格亦被同期落成的九龍東英大廈(現在已重建為 The One)仿效。萬宜大廈現今建築由Rocco Design設計,樓高33層,最底3層為商場,地庫為停車場。


該條街道有不少環保回收商放滿回收籠及廢紙,引起阻塞及環境衛生問題。中西區區議會曾在會議上要求食環署進行執法,但現在仍有回收商在該街道進行活動。





萬宜里與德輔道中交界有一幢相信是德輔道中唯一戰前建築物―榮德大押,上面有1940年落成年份的數字。 (攝於201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日治時期,經常有餓死的人被棄屍街頭。而由於食物短缺,不少人亦會割去剛死去的屍首甚至將死的人的肌肉當作豬肉販賣或製食食品售賣。日軍政府十分重視事件,於是首宗被控「拋棄屍體」的案件,發生於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四被告人馬昌居住在中環中國街 (:現在改稱萬宜里) 十一號,被判監禁十個月。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萬宜里


萬宜里(Man Yee Lane)位於中環,一邊連接皇后大道中,另一邊連接德輔道中。前稱中國街(Chinese Street)




放滿回收雜物的萬宜里。(20116月拍攝)


開埠初期,殖民政府實施 '種族隔離政策'英國人與華人活動範圍壁壘分明,各不相干! 分界線就是今日中環街市側的域多利皇后街,以東為英國人活動範圍,以西則是華人活動範圍,域多利皇后街西面就成為了早期唐人街的雛型。

到了 1860 間,華人活動的勢力已經侵佔到今天石板街的位置。於是政府再劃下界線,華人活動範圍向東伸延至中國街止! 這條中國街就此一直存活到 50 代。樓宇一律樓高三層,一梯數十伙,樓上住人。樓下擺賣,衛生環境極差。這就更加強化了唐人街的面貌與地位。




'唐人街' 這個極具代表性的區域, 1954 年才終於得以重建,1956 年建成了第一代的 '萬宜大廈' (今萬宜大廈原址)而隔鄰那條極具歧視意味的中國街。 1971 年由市政局易名為今日的萬宜里。


前一代的萬宜大廈於1956年設有香港第一部公眾扶手電梯(機電工程署展覽資料),亦曾有郵政局,報章指規模是各郵政分局之冠。其簡約主義的建築風格亦被同期落成的九龍東英大廈(現在已重建為 The One)仿效。萬宜大廈現今建築由Rocco Design設計,樓高33層,最底3層為商場,地庫為停車場。


該條街道有不少環保回收商放滿回收籠及廢紙,引起阻塞及環境衛生問題。中西區區議會曾在會議上要求食環署進行執法,但現在仍有回收商在該街道進行活動。





萬宜里與德輔道中交界有一幢相信是德輔道中唯一戰前建築物―榮德大押,上面有1940年落成年份的數字。 (攝於201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日治時期,經常有餓死的人被棄屍街頭。而由於食物短缺,不少人亦會割去剛死去的屍首甚至將死的人的肌肉當作豬肉販賣或製食食品售賣。日軍政府十分重視事件,於是首宗被控「拋棄屍體」的案件,發生於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四被告人馬昌居住在中環中國街 (:現在改稱萬宜里) 十一號,被判監禁十個月。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利源東街和利源西街

利源東街、利源西街(Li Yuen Street East, Li Yuen Street West)一邊連接皇后大道中,另一邊連接德輔道中。1891年中區首次填海拍賣,當時華人富商金利源投得了現時利源東、西街的土地。利源東街於1894年落成。當日建成的樓宇高4層,並以商住混合的模式發展。金利源後來欲興建利源西街,卻因財力不及,至1906年才覓得另一富商李乃普支持而建成。





利源東街早年一度叫「報紙街」,因為當時很多洋紙行、印刷油墨行、報業及出版業等聚集在此。「成報」、「大公報」和「周末報」也曾在此營業。利源東街、利源西街路之兩旁有自1950年代出現的小販攤檔,零售女人日用品、服裝等為主,有「中區女人街」之稱。





中環利源東街在2007424在紅色暴雨警告下發生地陷,導致該處四個攤檔的檔主跌入坑內受傷。屋宇署調查後發現,有可能是因利源東街20-28(前龍子行大廈)地盤內的地基工程引致地下泥土移動,再加上事發前的大雨,而引致這次地陷事件。在是次調查中,屋宇署查閱的資料包括:由該地盤註冊結構工程師呈交的地基工程圖則;屋宇署在事件之後查問地盤的有關人員所得的供詞;地盤的認可人士、註冊結構工程師和註冊專門承建商所提交的事件報告;及在事件後於地盤內進行的土地勘測及量度泥土數量所得的資料和數據。


屋宇署2008年向當日在該處進行工程的3名地盤相關人士發出傳票,控告他們違反《建築物條例》,未有確保工程安全而引致有人受傷及財物損失。3名被告經審訊後,昨在東區法院因證據不足被裁定全部脫罪。3名男被告王健明、鄭錦釗及羅浩鈞,均是中環皇后大道中39號及利源東街2028號所進行工程的註冊結構工程師、技術人員及授權有關工程的代表。 (利源東街地陷資料來源:太陽報及2007613政府新聞公報)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利源東街和利源西街

利源東街、利源西街(Li Yuen Street East, Li Yuen Street West)一邊連接皇后大道中,另一邊連接德輔道中。1891年中區首次填海拍賣,當時華人富商金利源投得了現時利源東、西街的土地。利源東街於1894年落成。當日建成的樓宇高4層,並以商住混合的模式發展。金利源後來欲興建利源西街,卻因財力不及,至1906年才覓得另一富商李乃普支持而建成。





利源東街早年一度叫「報紙街」,因為當時很多洋紙行、印刷油墨行、報業及出版業等聚集在此。「成報」、「大公報」和「周末報」也曾在此營業。利源東街、利源西街路之兩旁有自1950年代出現的小販攤檔,零售女人日用品、服裝等為主,有「中區女人街」之稱。





中環利源東街在2007424在紅色暴雨警告下發生地陷,導致該處四個攤檔的檔主跌入坑內受傷。屋宇署調查後發現,有可能是因利源東街20-28(前龍子行大廈)地盤內的地基工程引致地下泥土移動,再加上事發前的大雨,而引致這次地陷事件。在是次調查中,屋宇署查閱的資料包括:由該地盤註冊結構工程師呈交的地基工程圖則;屋宇署在事件之後查問地盤的有關人員所得的供詞;地盤的認可人士、註冊結構工程師和註冊專門承建商所提交的事件報告;及在事件後於地盤內進行的土地勘測及量度泥土數量所得的資料和數據。


屋宇署2008年向當日在該處進行工程的3名地盤相關人士發出傳票,控告他們違反《建築物條例》,未有確保工程安全而引致有人受傷及財物損失。3名被告經審訊後,昨在東區法院因證據不足被裁定全部脫罪。3名男被告王健明、鄭錦釗及羅浩鈞,均是中環皇后大道中39號及利源東街2028號所進行工程的註冊結構工程師、技術人員及授權有關工程的代表。 (利源東街地陷資料來源:太陽報及2007613政府新聞公報)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昭隆街

昭隆街(Chiu Lung Street)一邊連接皇后大道中,另一邊連接德輔道中,是少數在地面鋪上街道名稱的中環街道。







網上指是早年的昭隆街。前方有龍子行的招牌。網上資料顯示它位於舊華仁行,專營洋貨。戰後,港商在外國訂購時裝、衣物來港門市發售。其後在皇后大道中,利源東街口興建龍子行大廈,龍子行遷於此,地下至四樓,經營時裝百貨。後來,龍子行歇業,鋪位租給「裕華國貨」。幾年前租約期滿,龍子行大廈拆卸重建。為何相中出現龍子行招牌? 它在皇后大道中與利源東街交界!



據網上的香港民風大典描述,昭隆街的由來與商人區德(1840年—1920年)有關區德又名區澤民,廣東省南海西樵鄉人,後來香港發展。區德為香港地產和建築業先驅之一,曾任東華醫院總理,1878年在香港島成立了昭隆泰商店,經營傢俬、洋雜、珠寶、和攝影器材等生意,現香港仍有昭隆街。


(2010年第88號法律公告)法律公告,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132 ) 83B(4) 條宣佈昭隆街東邊面向昭隆街小販認可區有10個小販固定攤檔。


運輸署署長在諮詢主管當局及警務處處長後,可不時以書面宣布將街道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撥作販賣用途,並須以下列方式公告所作的該項宣布―(a) 將該項宣布在憲報刊登1期;(b) 將該項宣布最少在中英文報章各1份連續刊登3期;(c) 安排將該項宣布的副本在該街道或其毗鄰地方的1個或多於1個顯眼地方展示。





昭隆街近年略有名氣,是因為2007年有線電視的「一粒鐘真人蘇」,蘇施黃介紹中環昭隆街19號永樂園餐廳的熱狗王,其後引致不少雜誌報導,市民排隊買熱狗飽的場面。另外,2006年民建聯透過地區支部,找出16分佈本港不同地點的倒車黑點,包括﹕中環的昭隆街。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昭隆街

昭隆街(Chiu Lung Street)一邊連接皇后大道中,另一邊連接德輔道中,是少數在地面鋪上街道名稱的中環街道。







網上指是早年的昭隆街。前方有龍子行的招牌。網上資料顯示它位於舊華仁行,專營洋貨。戰後,港商在外國訂購時裝、衣物來港門市發售。其後在皇后大道中,利源東街口興建龍子行大廈,龍子行遷於此,地下至四樓,經營時裝百貨。後來,龍子行歇業,鋪位租給「裕華國貨」。幾年前租約期滿,龍子行大廈拆卸重建。為何相中出現龍子行招牌? 它在皇后大道中與利源東街交界!



據網上的香港民風大典描述,昭隆街的由來與商人區德(1840年—1920年)有關區德又名區澤民,廣東省南海西樵鄉人,後來香港發展。區德為香港地產和建築業先驅之一,曾任東華醫院總理,1878年在香港島成立了昭隆泰商店,經營傢俬、洋雜、珠寶、和攝影器材等生意,現香港仍有昭隆街。


(2010年第88號法律公告)法律公告,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132 ) 83B(4) 條宣佈昭隆街東邊面向昭隆街小販認可區有10個小販固定攤檔。


運輸署署長在諮詢主管當局及警務處處長後,可不時以書面宣布將街道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撥作販賣用途,並須以下列方式公告所作的該項宣布―(a) 將該項宣布在憲報刊登1期;(b) 將該項宣布最少在中英文報章各1份連續刊登3期;(c) 安排將該項宣布的副本在該街道或其毗鄰地方的1個或多於1個顯眼地方展示。





昭隆街近年略有名氣,是因為2007年有線電視的「一粒鐘真人蘇」,蘇施黃介紹中環昭隆街19號永樂園餐廳的熱狗王,其後引致不少雜誌報導,市民排隊買熱狗飽的場面。另外,2006年民建聯透過地區支部,找出16分佈本港不同地點的倒車黑點,包括﹕中環的昭隆街。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戲院里

19世紀,中區皇后大道中與德輔道中之間,有十多條小巷式的橫街,當中包括昭隆街、利源東西街、中國街及稱為「鴨蛋街」的永勝街等。但十分奇怪,這些街道之中最寬闊的一條,卻被命名為「戲院里」。
這些橫街兩旁的樓宇,大部分於19世紀時為私人(大部分為富有的華商)所購得,因而享有街道的命名權,所以街名均為華人所期望的興隆、永吉、永安、永勝等。迄至1900年,這些街道仍為私人所管理的所謂「私家街」,稍後才交予政府管理。





戲院里 (Theater Lane),其名字是源於1910年代初的「香港影畫戲院」,早期為最豪華的戲院之一,港督亦為座上客。有一段時期,亦租下東面的高等法院舊址,作臨時放映場以擴充營業,迄至該屋宇於1921年售出,以興建「華人行」為止。香港影畫戲院亦於1924年改建為皇后戲院。



 
上圖是結業前的皇后戲院。戲院里在戲院側。再後面的大廈是華人行。


皇后戲院於1961年再度重建落成,座落於原址的陸海通大廈。戲院安排在第一層,戲院大堂置於第二及第三層,空出地面全層及地下一層作為商場。1961721周錫年爵士主持剪綵。1995年,皇后戲院取消堂座,樓座則變成迷你戲院。200563,英籍男教師Matt Pearce扮成蜘蛛俠攀爬上陸海通大廈外牆一個巨型電視螢幕並掛上「平反六四」橫額,被控對公眾造成滋擾。他於2006315於東區裁判法院被裁定對公眾造成滋擾罪名成立,判監212007930,皇后戲院以《色戒》作結業前最後放映的影片,結束其82年的歷史。日後發展成一幢樓高27層商廈,另有一層地庫。現在中西區要看電影便要到國際金融中心或金鍾的太古廣場。
至於華人行,亦於1970年代末重建為一新型寫字樓大廈。
在戲院里位於德輔道中的一端,於1920年代有一間「惠羅公司」發售「來路」百貨。「惠羅」在日佔時期改為「玉屋百貨」,不時在此舉辦「皇軍戰功」的圖片展覽。1950年代,「惠羅」改建為德成大廈。
至於皇后戲院背後,早期為鐵行輪船公司。1920年代中,鐵行遷往其對面德輔道中的新廈之後,原址後來改為永安銀行。永安銀行於1993年由大股東恆氐銀行售予大生銀行而結束。
在戲院里的中段,有一座於1920年代落成的畢打行。早期,不少大機構如捷成洋行等,亦在畢打行辦公。





還是由畢打街看畢打行正面較宏偉。
在畢打的地庫,曾有一間「欖勿兄弟拍賣行」,在拍賣行的門前,有若干間配匙、刻圖章、織補的檔口,成為中環的特色。拍賣行已搬往中環擺花街
12-16號合成商業大厦。
在畢打行樓下現時「上海灘」的左鄰,長時期有一間被稱為「蛇竇」的「樂香園咖啡室」,為中環上班一族的休閒和「充電」的勝地。除咖啡、奶茶和「鴛鴦」外,該店的雞批、蛋撻等,亦令人難忘。該店有一別號「蛇竇」,即上班人士工作時間靜悄悄到該處休息。該店1970年搬往威靈頓街,後來因大幅加租,於2008年年底結業。2009511在機利文新街重開,招牌有「蛇竇」一字。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唐樓的歲月

正當大家熱烈討論及批評難購買私人樓宇單位,不少幾層高的唐樓正陸續被收購及拆卸,重建為新式有電梯的高樓大廈。灣仔區亦不例外。


 





最近,我便去了銅鑼灣霎東街11-13號參觀了一個名為「唐樓的歲月」展覽。展覽已在2011724日結束。展覽由地產商金朝陽集團與香港古蹟文俗研究推廣會合辦。一樓其中一個單位重新佈置成原有的模樣,讓大家追憶和欣賞過去發生的事。地產公司參與因為它將在8月底拆卸那大廈重建。該集團在灣仔區有不少其他大廈皇建計劃,其中一處是大坑。


 





 





 





 





 





 


唐樓是中國華南地區及香港一帶於19世紀中後期至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唐樓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現存的一般唐樓都屬34層高,分為前、後座,前面設有有柱或無柱的騎樓,部份則設有露台,樓底比現代住宅建築為高。唐樓地下一層通常為商舖,樓上則作為住宅。唐樓沒有電梯,只有樓梯連接各層,很多舊式唐樓沒有廁所設施。


 


唐樓早於19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香港出現。當時的唐樓樓高23層,闊15呎(約4.5米),以青磚砌成,而屋頂是以木結構及瓦片組成的斜頂,唐樓旁則設有木樓梯連接各層。當中部份唐樓更有2呎闊的鐵製騎樓。


 


19世紀末期起,香港的唐樓普遍有34層,每層高4米,闊5米。設計方面,騎樓以磚砌支柱支撐,並跨出唐樓前的行人路。由於這種設計始於廣州,所以當時被俗稱為「廣州式騎樓」。到了1930年代,混凝土取代了磚成為了唐樓的主要建築材料。現時仍然存在的唐樓,尤其是於九龍區的,都是混凝土建的唐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急速增加,房屋短缺。不少唐樓都被用作分租。通常分租的唐樓會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稱「包租公」或「包租婆」。包租者向業主每月繳交固定租金,同時亦交付負責支付水電。唐樓單位再被劃分為房間分租,通常最少分為「騎樓房」(亦稱頭房,面積較大及光線充足)、中間房、尾房;很多時更會在廚房或廁所上設置「閣仔」出租。亦有將單位細分為「床位」。正因如此,根據香港法例第123F章《建築物(規劃)規例》的第46條,唐樓被定義為「任何建築物,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而這條法例至今仍然生效。


 


隨着市區的急速發展,香港不少唐樓經已被拆卸重建或有地產公司正進行收購。在香港島灣仔、西營盤、九龍深水埗及九龍城一帶,亦有一些尚未拆卸的唐樓,大部份已甚為殘舊,需要進行維修。其中灣仔、深水埗及九龍城一帶較多唐樓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配合舊啟德機場的高度限制有關。不要忘記新界如元朗、屯門、荃灣、粉嶺、上水仍有不少六、七十年代落成的唐樓。(唐樓的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看完展覽,有點重溫過去的感覺,因為我結婚前一直在唐樓居住。那唐樓在1970年代初落成。而我現在的工作亦有機會接觸及到訪唐樓。


 


歷史的巨輪是一直向前滾,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容不下保留大多數的唐樓,只能留下相片或屋內一些起居日用品讓後人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唐樓的歲月

正當大家熱烈討論及批評難購買私人樓宇單位,不少幾層高的唐樓正陸續被收購及拆卸,重建為新式有電梯的高樓大廈。灣仔區亦不例外。


 





最近,我便去了銅鑼灣霎東街11-13號參觀了一個名為「唐樓的歲月」展覽。展覽已在2011724日結束。展覽由地產商金朝陽集團與香港古蹟文俗研究推廣會合辦。一樓其中一個單位重新佈置成原有的模樣,讓大家追憶和欣賞過去發生的事。地產公司參與因為它將在8月底拆卸那大廈重建。該集團在灣仔區有不少其他大廈皇建計劃,其中一處是大坑。


 





 





 





 





 





 


唐樓是中國華南地區及香港一帶於19世紀中後期至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唐樓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現存的一般唐樓都屬34層高,分為前、後座,前面設有有柱或無柱的騎樓,部份則設有露台,樓底比現代住宅建築為高。唐樓地下一層通常為商舖,樓上則作為住宅。唐樓沒有電梯,只有樓梯連接各層,很多舊式唐樓沒有廁所設施。


 


唐樓早於19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香港出現。當時的唐樓樓高23層,闊15呎(約4.5米),以青磚砌成,而屋頂是以木結構及瓦片組成的斜頂,唐樓旁則設有木樓梯連接各層。當中部份唐樓更有2呎闊的鐵製騎樓。


 


19世紀末期起,香港的唐樓普遍有34層,每層高4米,闊5米。設計方面,騎樓以磚砌支柱支撐,並跨出唐樓前的行人路。由於這種設計始於廣州,所以當時被俗稱為「廣州式騎樓」。到了1930年代,混凝土取代了磚成為了唐樓的主要建築材料。現時仍然存在的唐樓,尤其是於九龍區的,都是混凝土建的唐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急速增加,房屋短缺。不少唐樓都被用作分租。通常分租的唐樓會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稱「包租公」或「包租婆」。包租者向業主每月繳交固定租金,同時亦交付負責支付水電。唐樓單位再被劃分為房間分租,通常最少分為「騎樓房」(亦稱頭房,面積較大及光線充足)、中間房、尾房;很多時更會在廚房或廁所上設置「閣仔」出租。亦有將單位細分為「床位」。正因如此,根據香港法例第123F章《建築物(規劃)規例》的第46條,唐樓被定義為「任何建築物,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而這條法例至今仍然生效。


 


隨着市區的急速發展,香港不少唐樓經已被拆卸重建或有地產公司正進行收購。在香港島灣仔、西營盤、九龍深水埗及九龍城一帶,亦有一些尚未拆卸的唐樓,大部份已甚為殘舊,需要進行維修。其中灣仔、深水埗及九龍城一帶較多唐樓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配合舊啟德機場的高度限制有關。不要忘記新界如元朗、屯門、荃灣、粉嶺、上水仍有不少六、七十年代落成的唐樓。(唐樓的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看完展覽,有點重溫過去的感覺,因為我結婚前一直在唐樓居住。那唐樓在1970年代初落成。而我現在的工作亦有機會接觸及到訪唐樓。


 


歷史的巨輪是一直向前滾,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容不下保留大多數的唐樓,只能留下相片或屋內一些起居日用品讓後人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美國郵政服務預告2012年發行櫻花郵票




美國郵政服務預先公佈一些2012年發行郵票的圖樣,其中一款是表示美國與日本友好關係的櫻花開放百周年郵票。郵票上是美國首都華盛頓櫻花盛放的景像。100年前日本東京送給美國種植3020株櫻花樹。


美國郵政服務預告2012年發行櫻花郵票




美國郵政服務預先公佈一些2012年發行郵票的圖樣,其中一款是表示美國與日本友好關係的櫻花開放百周年郵票。郵票上是美國首都華盛頓櫻花盛放的景像。100年前日本東京送給美國種植3020株櫻花樹。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香港開埠建立維多利亞城與維多利亞城界石

終於憑自己一雙腳的努力,分開幾次行事,昨天完成了拍攝現存6塊維多利亞城界石照片。


184167日,英人宣佈香港成為自由港,准許商人、資金自由進出,並隨即出售五十一塊土地,銳意將中環一帶發展成「女皇城」 (Queenstown),作為香港的政治及商業中心。1843年,為了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他們又把「女皇城」正式改作為「維多利亞城」。1844年,城內已有約100幢建築物;至1874年,建築物的數目已增至1,800多幢。


1903年,政府在憲報頒布法令界定維多利亞城範圍,並豎立界石標明範圍。界石約高一米,上面刻有 "City of Victoria 1903"的字樣,它們分別位於:





1)   堅尼地城西寧街105號隧巴總站附近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內(城市西限)





2)   薄扶林道近摩星嶺道的行人隧道入口(近富林苑路口附近山邊)











3)   克頓道近寶珊道,距離旭和道交界處約40米;





4)     舊山頂道距離地利根德里交界處約400米;



 5)   寶雲道東端距離司徒拔道交界處500米;



6)   跑馬地黃泥涌道聖保祿書院對面停車場行人路(城市東限)


第一塊位置稍作移動,第二塊因斜坡工程而向南移500米左右,其他四塊均豎立在原來位置。經過百多年發展,城界已不復存在,城界石已失去法律效力。維多利亞城亦己被遺忘,成為歷史名字。


民間不少網頁留下了第7 塊城界石的資料:馬己仙峽道15號外。界石在陷入護土牆一邊隱約可見"ITY"及"ARY"字樣,憑此推斷此一界石應為未被記錄之第七塊維多利亞城界石。不過現在已經消失,即使有傳媒報導,政府不同形式的資料及「很官方」的前市政局書籍「四環九約」亦不承認它的存在。








消失了,山邊只留下一個水泥印。


蘋果日報報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70819&sec_id=4104&subsec_id=11867&art_id=10044267&cat_id=7355444


維多利亞城的範圍與當時華人所稱的「四環九約」大致相同。


四環為較龐統的分類,包括以下4個區域:


西環:干諾道西至堅尼地城

上環: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起至國家醫院(已不存在)

中環:美利操場(軍營)起至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

下環(今灣仔):灣仔道至軍器廠街

九約則為更細緻的劃分,包括以下9個區域:

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石塘咀至西營盤  

西營盤整段

干諾道西以東一段

舊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灣仔道至鵝頸橋

鵝頸橋至銅鑼灣


因此,一些外國書籍稱香港首府為維多利亞城是大錯特錯。維多利亞城已在城市的發展中不再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