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上環水池巷及水巷

水池巷(Tank Lane)位於上環,連接荷李活道及太平山街。據網上的「中原地圖」介紹,該處是開埠初期一個供附近較高級中西人士取水飲用的大水池.後來有自來水供應後,水池被封閉並開闢為小巷,故以命名為水池巷。



從四方街望向山上的水池巷。左上方的棕色建築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20115月拍攝)





從皇后大道中望向山上的水巷 (20115



從樂古道望向水巷 (20115月拍攝)


另有一條相似名稱的小巷在毗鄰水巷(Water Lane)的小街在水池巷旁,是當時華人取水的地方。太平山街與水巷交界有一細小的廟宇「福德宮」。福德宮所公奉的是土地公,又稱伯公、福德伯公,所以有稱土地廟、伯公廟或福德伯公廟。由於土地公只是道教信仰中一個地位不高的小神仙,所以在社區中有自成一細小廟宇於街角或依附於大型廟宇中的一位神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初期在此取水的居民以水巷為中心點,故取水之東的街被居民稱為東街.英文路名Tung Street是照中文路名音譯而成,街道現今仍保持早期原貌.水巷之西為西街,英文名為Sai Street


以「水」字為街名,可見開埠初期的華洋居民對食水需求的殷切。殖民地政府要到1860年才提出在薄扶林山谷興建本港首個水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